一天,小駱駝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睫毛那麼長?」駱駝媽媽說:「當風沙來的時候,長長的睫毛可以讓我們在風暴中都能看得清方向。」
小駱駝又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背那麼駝,醜死了!」駱駝媽媽說:「這個叫駝峰,可以幫我們儲存大量的水和養分,讓我們能在沙漠裏耐受十幾天無水無食的惡劣環境。」
小駱駝又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腳掌那麼厚?」駱駝媽媽說:「那可以讓我們重重的身子不至於陷在軟軟的沙子裏,便於長途跋涉啊!」
小駱駝高興的說:「哇!原來我們這麼有用啊!可是媽媽,為什麼我們還在動物園裏,不去沙漠遠足呢?」
故事中的駱駝母子身處在人工化的動物園裏面,過着「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渥生活,牠們吃得飽、住得安全,時時刻刻處於養尊處優的狀態,但擁有厚皮、厚蹄以及駝峰的駱駝,在動物園裏面反倒「英雄無用武之地」。生命本身的優異特質需藉環境顯現出來,就像沙漠中的駱駝,牠擁有多項特殊的身體構造,用以克服沙漠的惡劣環境,適應能力遠超過其他種類的動物,所以處在沙漠裏的駱駝可謂適得其所。我們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及急遽轉變的世界,所以每個孩子即使有很好的潛力,也必須要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潛能的舞台。
伯樂給孩子開導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發揮個人特質。只要擺對了位置,找準了方向,就可以在自己的天賦、熱情與專業領域中,成為「千里馬」。每個孩子的伯樂近在眼前,這就是你,孩子的爸爸媽媽。伯樂給孩子開導、扶持,給孩子機會和舞台,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得到自我的成就。古倫神父指出:「任何教育也都是領導任務,每個父母親都具有領導功能。教育者把孩子從不成熟、無意識中引導出來,然後把他們帶進上帝為這個孩子所造無與倫比的獨特形象。」
普立茲獎得主米徹勒(James Michener)這樣總結父母給他的教導:「年輕的時候,父母教導我要公平對待不同種族的人……他們教導我忠於國家是一種當盡的義務……而每一個良好公民都應該繳稅,支持學校、圖書館和博物館。他們勸我要與良善的人為友,又要與不好的人割席,這些我都努力以赴。我也知道,今天年輕人面對許多考慮與壓力,都不是昔日的我所面對的……但我昨日學到的價值仍會存在下去──也要有人教導下去──好成為明日美國的基石。」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語和行為本身便是一種教育,就是一種很好的媒介,給孩子的行為模式與生活目標做出榜樣,並提供新生代的社會化基礎。如果父母在家中能崇尚知識,自主學習,將看書讀報當成習慣,自我改變及完善,營造出一個正面的學習氛圍,就能大大縮短孩子與書本的距離,熱愛學習,探求知識。
正如《聖經》所說:「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12章11節)培育孩子不單只側重於學科和才藝上,更應在父母的身上、生活學習和實踐中,傳承優秀的品格、生命力、價值觀培養及抗逆力鍛煉,當孩子失敗時能愈挫愈勇;面對挑戰時能信心滿滿;工作時保有熱忱,努力追夢、逐夢;關懷友鄰謙卑待人……讓孩子都能夠了解自身的優劣長短,找出自己的優勢,改善自己的缺點,擺對自己的位置,將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你」就是孩子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