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下令上環水坑口的妓院全部冚旗,繼續營業者必須向西遷移到西環的石塘咀,自此便開啟了塘西風月年代,「繁榮娼盛」直至1935年全面禁娼為止。從塘西初展豔幟那年算起,塘西風月距今已117年了。
塘西風月小說之父
香港出版社最近特別把「塘西風月小說之父」羅澧銘的名著重新整理出版,其中當然少不了膾炙人口的《塘西花月痕》,筆者先後在不同場合介紹過羅澧銘這部經典作品。很多讀者對塘西故事很有興趣,估計其中不少是受到電影《胭脂扣》名妓如花(梅艷芳飾演)和十二少(張國榮飾演)的塘西哀怨纏綿故事影響。《胭脂扣》故事只是觸及塘西故事表皮的一小點,要進入昔日塘西世界,最好能細讀羅澧銘的《塘西花月痕》。羅澧銘1956年在《星島晚報》以筆名「塘西舊侶」寫塘西故事,一寫就寫了1200多篇,幾年後結集出版了一套4本的《塘西花月痕》,經歷接近60年歲月,這套薄本裝的經典版本早已絕版,可謂一書難求,多年前香港上海印書館把原書影印發售。
1994年羅澧銘的好友謝永光把《塘西花月痕》重新排版,對部分錯誤的資料,例如「水手館」的舊址應在西區裁判署而非在七號警署,部分篇章有增刪並注入一些新資料。謝永光還增補了兩篇文章:《香港娼妓史》和《一代名花花影恨》,令修訂版的《塘西花月痕》更臻充實。這套明報出版社出版的謝永光修訂版轉眼又過了26年,市面也不多見。最近商務印書館根據羅澧銘六十年代的原始版本重新排字印刷,出版了兩本裝的《塘西花月痕》,除了修改個別錯字,內容不作任何增刪,可謂「原汁原味」。這個最新版本採用橫排印刷,字體放大,讀起來很舒服。新版本除了幾頁塘西舊照片之外,特別加插兩張手繪的「塘西風月區地圖」。新版本的優點是「原汁原味」,缺點是少了謝永光版本的香港娼妓史和名妓花影恨資料。一直以來,筆者有一個想法,是希望能組織團隊搜集塘西風月資料,然後根據羅澧銘的原著,出版一套《塘西花月痕》詳細註釋本。因為羅澧銘所寫的都是一個世紀以前的故事,昔日塘西的人與物,一些尋歡冶遊的玩意與用語,已非我們所能認知,最理想是由吳昊、袁步雲等塘西掌故專家領導團隊進行註釋,可惜袁、吳已離世,能領軍者稀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