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抗爭為民,紮根社群;不動如山,靈活如水

抗爭的目的是維護市民的利益,抗爭運動不能滿足於60萬人或者170萬人的支持,而是應該嘗試爭取所有香港人。

超過60萬人參與民主派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初選投票,令抗爭運動的支持者非常鼓舞。但初選前後都有所謂路線之爭,有所謂抗爭派取代泛民的論述,到最近又有是否應該簽署確認書的爭議。民間開始有聲音對運動能否團結面對立法會選舉感到擔心。

其實無論是哪一個派别的準候選人都應該緊記:奪取立法會的席位不是抗爭的目的,一個政治力量在立法會內有多少議席與它是否社會主流亦沒有必然關係。任何一個派别若是過於緊張在立法會內有多少議席,反而顯示它對形勢缺乏深入認識,亦可能因為議席的誘惑而偏離抗爭初衷。

去年夏天,過百萬香港人投入抗爭行動,當時並沒有想過11月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在選舉中大勝是抗爭的後果,不是目的。區議會的經驗又顯示,即使民主派贏取了議會的多數,政府也會盡量限制民主派的工作。立法會的權力比區議會大得多。如果民主派真的在選舉中贏得過半議席,可以預期政權會千方百計剝奪(DQ)民主派的議席,又會繞過立法會施政以廢其武功。

簡單來説,香港人對體制內的選舉是有希望,沒有期望。我們希望用選票表達對無心無能無恥的政府的不滿,但我們不期望可以用選票改變到政權的本質。

事實上,去年中共四中全會通過關於香港的決定後,政權是不斷增加對抗爭運動的打壓,而且還把打壓延伸至支援抗爭運動的公民社會。抗爭運動目前的急務,是與市民攜手抗抵暴政。抗爭者自己要團結,也要爭取很多未有充分認識政權本質的市民。香港有700多萬市民,400多萬選民。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中有大約170萬人投了民主派候選人的票。與這些數字相比,民主派初選有60萬人投票雖然令人鼓舞,但數字上離開社會主流的要求還很遠。

讓抗爭運動百花齊放

抗爭的目的是維護市民的利益,抗爭運動不能滿足於60萬人或者170萬人的支持,而是應該嘗試爭取所有香港人。要做到這一點,運動不能只談選舉、只談政治、只談街頭行動,而應該在不同領域紮根社群。黃色經濟圈可以由政治互助團結的行為發展成為社區經濟與良心經濟的共融體;新工會應該由最初為了支援政治罷工發展成為改變不合理經濟結構和政策的先鋒。最近有一些區議會開始研究發展社區經濟,重整與地區團體的關係。另外,不少市民開始明白居民組織與自己的福祉息息相關,要奪回這些組織的領導權。這些都是建立新社群關係的積極嘗試,經驗珍貴,值得鼓勵。

選舉和議會是抗爭運動的其中一條戰線。選舉是大型的公眾參與活動,可以彰顯人民的意志。議會是制衡政府的前線,可以揭示政府的錯誤政策或者卑劣行為。所以我們一定要打好9月立法會選舉這場仗。但抗爭運動還有多條戰線,抗爭者在選舉、議會以外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目前的形勢是,由於政權已經確立在香港高壓統治的方針,抗爭運動與公民社會在可見將來會面對極大困難,在議會、街頭這些前線之外,必須紥根社群,建設富有生命力的大後方。在廣大民眾當中,對抗爭運動應該是有多元的期望。工作方法和鬥爭策略不宜定於一尊。

如果要找所謂「正確」路線,就是兄弟姊妹一起爬山,分頭吸納民眾的智慧、意願和力量,讓抗爭運動百花齊放,令政權難以應對。信念不動如山,行動靈活如水。這不就是過去一年多抗爭運動的寶貴經驗嗎?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