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為協調立法會選舉出選名單而舉行的初選,反應熱烈,投票人數逾60萬,結果因此具極高的認受性。正如主事者戴耀廷說,落敗的人士如果依然參選,無異是政治自殺,也不可能贏得議席。換句話說,勝出初選的人士會成為代表民主派的參選人,唯一變數是他們能否成功入閘,不被選舉主任DQ。
假如我們按參選人的背景和立場區分,勝出初選的名單大致可以分為傳統泛民(即民主和公民兩黨),以及由新生代組成,包括之前眾志成員和自稱本土派的民主新秀。以訂出30人參與地區直選和超級區議會計算,民主、公民兩黨只有9人入圍。相比之下,知名度高的抗爭者如黃之鋒、岑子杰、張崑陽,以至政治素人如何桂藍、劉頴匡都較資深議員如楊岳橋、毛孟靜等獲更多支持。
新舊交替的趨勢在今次初選中延續
其實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支持者已傾向支持新人。這個新舊交替的趨勢在今次初選中延續,令民主黨舊人黃碧雲落敗,胡志偉和涂謹申僅以低票入圍。
民主派在初選後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決定參選名單和配票策略,而是可能有多人被DQ。中聯辦及港澳辦相繼發表聲明,嚴厲譴責反對派政團執意開展「非法初選」,並堅定支持特區政府深入調查,依法查處。事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衞已質疑初選涉嫌違反《國安法》第22條有關顛覆國家政權的罪行。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去找法律依據,所有參與初選的人士都可被起訴,而且即使法庭未有裁決,政府也可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為由,把民主派參選人全數DQ。除了這個極端做法外,政府也可按參選人過往的言行,以涉嫌港獨、分裂國家、顛覆國家等理由,DQ全部或大多數本土或抗爭派參選人。在這方面,政府的難題是DQ多少人才不會在本港和國際上引起太大震盪。
政府另一個做法是以防疫為由,無限期押後立法會選舉。不過,無論政府怎樣做,它始終要面對今次民主派初選結果反映出來的民意。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