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重視取名字,父母替子女起個什麼名字,往往反映了他們對子女的疼愛和期望,例如希望子女身體健康的,通常會用「康」字;希望平平安安的,會叫阿「安」;希望有成就的,就用「偉」、「卓」等等,總之都是正面積極、愛心滿滿的,而不會給他一個污名,令他將來飽受嘲笑和歧視。
替疾病命名,也大有學問。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2月11日宣布將在武漢出現的肺炎正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代表疾病於2019年發生。
棄用地名符科學精神 具人道關懷
命名的根據,來自2015年5月世衛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商定的《新型人類傳染病命名的最佳做法》指南,認為必須找到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適當,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
故此,棄用「武漢」這個地方名命名,一方面符合了科學精神和世衛訂定的標準,另一方面也具有人道關懷,避免污名化武漢甚至武漢人民,以免造成歧視甚至仇恨。於我看來,這是對人的尊重,也是人類精神文明進步的表現。
以地方命名疾病 無助理解及治療
翻查資料,過往就曾經發生過改錯名、命名不當而導致公眾產生錯誤認知甚至禍害的事件,例如2009年的「豬流感」,其實是人傳人的疾病,卻因為「改錯名」而令大量豬隻被無辜濫殺;「西班牙流感」是「冤案」,令人以為病原就在當地,或它是疫情最嚴重地區。更典型的例子是梅毒,這疾病在法國曾經叫「意大利病」,在意大利叫「法國病」,伊斯蘭教國家土耳其叫它「基督徒病」,大家互潑污水、互甩黑鍋。2013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名字公布後,世衛也聲明不希望疾病因含有地區名稱而帶來歧視。可見以地方命名,對理解該疾病、抗擊該疾病、治療該疾病,沒有任何作用,「武漢肺炎」亦然。
因此,我贊成採用更佳的做法,就是在命名疾病時,選用更多描述性用語,好像描述病徵(如水性腹瀉、呼吸道感染)、爆發季節、身體受感染部位、病原體(如冠狀病毒)等。
中國國務院早在2月8日也發布統稱,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是「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這種叫法,就是選用了一些客觀的描述性用語,直接用病原體以及病狀來稱呼。
刻意用冒犯詞是抹黑 非「約定俗成」
世衛的命名,只對世衛有效,其他國家、地區、組織怎樣稱呼,雖然強制不來,但觀乎眾多媒體,即使沒有跟隨採用COVID-19,也都普遍轉用了描述性用語。香港的中文媒體在報道時,多數都採用「新冠肺炎」,外國傳媒例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法新社(AFP),都採用Coronavirus。至於仍然執意只用「武漢肺炎」作報道的,大概只有《蘋果》,再看遠一點,就是一部分台灣媒體。前者的動機不言而喻,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月中解說時,指是為了便於民眾理解,以及民眾已經習慣了「武漢肺炎」這個詞,所以未來還是會繼續沿用。平情而論,新冠肺炎疫情大概是由2月初才開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到2月中說已形成習慣,大家心裏有數吧!
若說一個名稱是一種紀念,例如德國麻疹、日本腦炎,分別代表德國和日本醫生學者首先對探索該種疾病有特定貢獻,那麼,是否涉及歧視,則更視乎文字背後的傳意作用,這涉及到某字詞於特定討論環境下人們賦予它的意義。隨着現代醫學發展,為疾病命名的原則,既然已更客觀、更具科學精神、更有人文關懷,那麼,還要刻意和執意選用一個令人感到遭受冒犯和歧視的字詞,就不再是袁國勇醫生所指的「約定俗成」、「亦無不可」了,而是一種抹黑和不尊重。故此,對於「武漢肺炎」一詞,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我反對!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我更要反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的推文,公然把「新冠病毒」說成「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更加是公然煽動民族仇恨,肆無忌憚地誘導人類倒退至野蠻年代!
要撥亂反正,全賴教育。但令我更加驚訝的是,正當政府機構以至海內外主流媒體都以尊重科學、尊重人為大前提下,摒棄了污名化的名稱時,全港最大的教師團體──教協,竟然在訂購口罩的宣傳上選用「武漢肺炎」!立足於中國土地上,這樣的公關伎倆,不但損害了中國人的尊嚴,也與現代文明相違背。在人類受災時還鼓吹仇恨,將會造成怎麼樣的災難性後果?作為全港最大的教師團體,究竟教協想向教師傳遞什麼信息?想透過老師向下一代滲透什麼思想?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政客為了保選票,不惜發動排他仇外情緒,本已卑劣,可惱的是竟然有人在這邊廂裏應外合。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