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寫完〈風雨中的香江情懷〉,文中提及「和為貴」。不旋踵,另一位同學忽爾傳來:「以和為貴vs 與民為敵。」從正面看,是希望討論中華智慧「和」的管治理念、探討政府與民眾關係的問題。從另一角度看,則是指出中國式管理可能會淪為「和稀泥」,而政府的管治會變成「與民為敵」,因而造成民怨。凡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物換星移,陰陽轉化,積德為善則興,惡貫滿盈則敗。群體中積累的正負能量,決定未來的興衰!
「和」就是「中」的實踐
「和」的經典解說來自《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從管理的角度看,「中」就是不偏不倚,排除「喜怒哀樂」的感性思維,以客觀理性、公平公正的態度去處理人和事。「和」就是「中」的實踐,平衡各方利害關係,定出最佳行動方案或策略,從而達成既定目標(達道)。因此「中和」是有效管理的基本原則。「和稀泥」式管治,則完全不同,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它並非為解決問題與達成目標,而是在無原則與誠意下,但求息事寧人,推諉延誤,而這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將成為該群體的計時炸彈,一旦爆發,後果堪虞。
「和」的另一個伸延意義,就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仁禮誠敬」的基礎下和諧相處。「仁」就是愛己愛人,愛屋及烏,富同理心;「禮」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尊卑親疏有序,避免交往時的誤會與紛爭;「誠」就是不虛假,發自內心的誠意;「敬」就是相互尊重。遇到分歧時,保留情面,避免衝突,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在和諧的氣氛下,同心協力,去化解矛盾,並於需要時作出合理的妥協與互讓,達致雙贏的局面。這是中華文化解決問題的智慧,因為任何衝突,大多牽涉利益關係,若一方堅持,寸步不讓,吃虧的一方,心理定不平衡。無法達成協議。因此,在國內,但凡重要決策,各方先閉門協商,深入交流,理順分歧後,在和平的氣氛下,再舉行正式會議,情理法並重。許多缺乏中華智慧的局外人,目睹國內的大會通常以大比數通過,認為是專制的一言堂,實誤解也!因為那只是合法的形式而已。
西方文化崇尚以理服人
相對地,西方文化崇尚以理服人、對事不對人、強調公開討論與少數服從多數,因此,在會議上經常不留情面、針鋒相對。對於學識淵博、胸襟開朗、大公無私的賢能之士來說,這種不帶偏見、開誠佈公的理性討論,確是很有效的議事方式。但在人多勢眾的大會中,能夠發言的畢竟有限,無法詳盡地深入討論。很多時因時間侷限而匆匆表決,埋下無窮後患。若與會者心存偏頗,意氣用事,以立場代替理性與公道,屛棄實事求是,就會淪為「多數人」的專制!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就是最佳的明證。在「非友即敵」的政治對立氣氛中,憑藉人多票眾,不求賢能,只看立場,如何能選出優秀的議員?原本理想崇高的民主制度,淪為意氣用事、政黨爭權奪利之所。一葉知秋,未來立法會與特首的選舉,能不憂心?
回看香港的處境。港英時代,行政立法兩會制度森嚴,運作順暢,議員們地位崇高,是香港有效管治的重要架構。回歸以來,原來備受尊敬而莊嚴的立法會,開始逐漸瓦解。立法會內人才凋零、「禮崩樂壞」、「仁禮誠敬」不存、實事求是的精神日漸消弭。一些極端議員連最基本的禮貌亦付諸闕如,遑論中西文化的智慧?會內鬧劇連場,歪理百出,逐漸淪為做秀與意氣之爭的場所!國之將亡民先弊。立法會是社會的領頭羊,一旦道德淪亡,其後果不堪設想。多年來,不知曾有多少有識之士,奮臂疾呼,可惜聽者渺渺。自此,上行下效,反叛與胡鬧,蔚然成風。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棟樑,欲滅其族先滅其子。懷有心計的,看準教育改革的漏洞,利用「通識教育」等「校本教材」,不談倫理道德、家國情懷、公平公正的客觀理性思維,肆意浸入歪風邪說,散播偏激與仇恨意識,矇混年青一代,香港未來,可見一班。
暴力只會招來更多的暴力
香港外表繁榮昌盛,隨着社會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貧富懸殊與各方矛盾愈趨複雜。政府因循守舊,視而不見,見而不為,「和稀泥」式管治。許多關鍵問題例如國民教育、意識形態、國家安全、文化素養等,不曾下決心去徹底解決與推行。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民怨逐漸積累。權與利皆為稀有資源,爭奪者眾。社會矛盾,若沒有「和」,就只有「爭」而後「鬥」,繼而「暴」。一旦採用暴力,就會兵戎相見,不問理性情由。兵者,詭道也,唯智者勝!春秋時代「宋襄之仁」,以仁義道德規矩用於戰場,不敗才怪!因此,但凡以暴易暴,沒有道理可言,必然兩敗俱傷以終。自「佔中」與「反修例」以來,多少親朋好友,一言不合,翻臉成仇,社會怨氣瀰漫。還有心存怨恨者,提出什麼黃色經濟圈,進一步鼓吹分裂。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港人淪落至此,這是誰之過?這世界本是五彩繽紛的,為何只看到兩種顏色?
牛頓運動的第三定律指出:「凡作用力,必存有同樣及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暴力只會招來更多的暴力!當社會運動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演變到堵路、暴力、私了、佔領大學等暴行,訴求是否合理已不再重要,因為民生已受到嚴重影響,社會處於混亂失控的邊緣。「暴」往往試圖以武力去強迫別人聽命,但這絕非解決問題的方法,若一旦開始,則必須禁止才能回復理性。警察的職責是維持社會秩序,初時還極度忍讓,隨着情況惡化,逐漸轉為剛強勇猛,是必須的手段。止戈為武,只有強大的勢力,方能止暴制亂。但社會輿論,往往只針對警察的行為,卻極少譴責始作俑者的暴行,這種雙重標準,責人恕己,有欠公允。
「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
儒家智慧精研人與人相處之道,從中、和、禮樂教化,感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智慧,加上道家與佛家,成為中華文化的支柱。「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的信仰,這正是為什麼炎黃子孫,心底裏,都有祈願國家統一,台灣早日回歸的願望。因為一旦中央積弱,中國就會四分五裂,戰亂迭起,人民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曾經歷20世紀的戰亂、67暴動與文革的,皆深明亂世之苦。如今香港禮崩樂壞,人們耽於逸樂,崇尚西方個人與物質主義,對中華文化疏離,不顧群體福祉,以追名逐利為依歸,社會能不衰敗?近日武漢肺炎肆虐,一方有難,各方支援,中央令下,如臂使指,團結互助。相對地,香港一批醫護人員,罔顧病患,臨危罷工,就可看出社會良心與團結力量的差異。政治理念猶如信仰,因牽涉太多主觀感性,難以理服,只能祈願呼喚眾生隱伏之道德良知,牢記興家之本在於和,復以群體福祉為依歸,重建破碎的香港,為後世開太平。
今天香港的困局,乃眾業共緣,並無即時見效的靈丹良藥,需要時間與大智慧,方能解困。謠言止於智者,在媒體視聽混淆之際,自處之道,唯靜心明性、力除偏見、不被迷惑,洞察世情!無論多困難的處境,亦終會成為過去。《易經。坤卦》啟示:「括囊,無咎,無譽。」,且讓我們靜待「黃裳,元吉。」之日,重見光明!
風雨中的香江情懷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