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選舉以民進黨蔡英文歷史性大勝告一段落。接近75%的投票率是歷史性的,總統候選人以800多萬票當選也是歷史性的。蔡英文之所以取得這個成績,應該歸功於兩個超級助選員:
其一:習近平。他在2019年初發表《告台灣人民書》,提出所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把「九二共識」的精神篡改為「一國兩制」,示範了中共歷來講話不算數的傳統,遭到蔡英文嚴詞拒絕,蔡在強權下不屈不饒無所畏懼的精神感動了台灣人,使她的民望驟然提升,挽回她上台以來因無所作為而造成的民望下跌。
其二:林鄭月娥。她在2019年的所作所為,向全世界展現出「一國兩制」香港方案的失敗,由於她背靠中共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專政集團,香港人無奈地眼睜睜看着香港沉淪而無法扭轉這個趨勢。香港人的抗爭大大啟發了台灣的年輕人出來捍衞他們的家園,因而成就了這次選舉的歷史性勝利。
所以,選舉結果出來後,網上有很多漫畫,創作出蔡英文向習近平和林鄭月娥謝票的圖像,真是一語中的。
「昨日西藏、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如何轉化為支持蔡英文的力量?這個轉化過程包括兩個環節:
第一,強化了台灣人的危機感。歷來在台灣人頭上有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即「昨日西藏、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而反送中運動則突顯了這種危機感是實實在在的。看到香港的遭遇,台灣人馬上產生「亡國感」,這就激發了台灣青年人出來守護他們的家園。在台北鬧市街頭,固然可以看到台灣群眾自發貼出「連儂牆」,甚至在偏遠的大學(例如距離台北兩小時車程的三芝馬偕醫學院)也出現「連儂牆」支持香港的年輕人。這種對香港的同情使台灣民眾認知到蔡英文對「一國兩制」決斷說「不」的重要意義,所以只能選擇敢這麼明確把中共定性為台灣最大威脅的蔡英文。相比之下,韓國瑜連台灣的最大威脅來自何方這個關鍵問題只能支吾以對,這就給蔡英文比下去了。
第二,台灣人認清了政治人物的面目。在對待香港的抗爭運動中,政治人物持什麼態度就會影響她/他的選情。在整個選舉過程開始前,民進黨就旗幟鮮明地支持香港的抗爭運動,佔盡民意的先機,國民黨在選情告急之後才發出溫溫吞吞的表態。
蔡英文從一開始就密切關注香港事態的發展,曾多次透過渠道向港府表明不接受以修例來解決陳同佳案件,自從6月9日百萬人示威後,蔡英文一直清晰地反對港府用鎮壓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並「沉痛呼籲港府懸崖勒馬,不該用暴力來回應人民的心聲,用香港年輕人的鮮血來妝點北京當局的顏面」等較嚴厲的批評。
國民黨力挺香港警察 被台灣人民唾棄
相比之下,國民黨的反應就慢了很多拍。開始時,韓國瑜表示「不知道、不了解」,稱「動亂持續下去,是香港損失」。他最強硬的表態不過是在11月14日的說法:「反港獨、雙普選」,並稱「反港獨,北京政府放心、雙普選,香港市民放心」,對於大是大非的問題,採取模糊回避的態度。即便是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也遭到黨內的強烈批判,例如國民黨文膽之一的黃智賢就在其臉書上以「國民黨的精神分裂症」為題發文,痛批韓國瑜「反港獨、雙普選」的講話,他說:
「廢話,國民黨當然必須挺港府和港警…… 挺反送中就跟挺太陽花是一樣的,都只是為了反中,只是反送中更恐怖、更暴力。難道全世界的警員,不是應該鎮壓暴力?要不要指出《逃犯條例》,到底哪個字讓你不爽?」黃智賢更強調,「如果國民黨有人昧着良心,力挺香港反送中,力挺香港恐怖主義,那跟民進黨的有何差別?」
從這番話可以看出整個國民黨的心態。除此之外,國民黨更推出兩名強烈反香港示威者的人出任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一個是前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她兩度發文力挺香港警察,稱反送中示威者為「暴徒」。她認為香港動亂至今,受苦的是廣大的老百姓,當「家不成家、城不是城」。她說,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她都支持當地的警員,因為「他們是法治的護衞者,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云云。另一個是邱毅,他指摘蔡英文政府「第一是提供財務方面的支援;第二是提供街頭暴力抗爭,甚至城市遊擊戰的經驗和訓練;第三是台灣媒體的鼓動煽惑與唱和;第四是給予『港獨』頭頭庇護承諾」。諾大一個國民黨就只有蔣萬安(蔣孝嚴子、蔣經國孫、蔣介石曾孫)公開支持香港示威者,他在11月1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香港的學生及年輕人,無懼港警強力鎮壓,為了捍衞自由與民主,向全世界發聲及吶喊,對於這樣的勇敢,必須要給予最高的敬意」。
由於國民黨在香港問題上立場基本上同中共一致,就理所當然地會被台灣人民唾棄。
親中共的人都昧於事實
順便一提,在這場選戰中,筆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但凡在反送中運動中站在政府一邊的人,都預測國民黨的韓國瑜會贏,相反,站在市民一邊的都預測民進黨的蔡英文會贏。例如,由董建華「團結香港基金會」主辦的一份標榜中立的網媒就在投票前幾天發表長文分析為什麼韓國瑜會贏。香港一位反示威的學者以《周易》的術數推演韓國瑜會贏,而且在選前兩天再重複發表此看法。到選前一天,某親中共刊物的老總更在台北與人打賭買韓國瑜贏。為什麼反示威的人都會認為韓國瑜會贏呢?因為反示威的人都親中共、親中共的人都昧於事實,以致看不到香港這場運動對台灣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重要影響。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