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學校需引進創新學習模式 「重塑教育」勢在必行

曾俊華認為隨數碼年代來臨傳統學習模式已經過時,不論是校園設計或課程規劃均不合時宜。教育界需要有創新的學習解決方案以助下一代迎接挑戰。

編按:2019年12月12日,薯片叔叔共創社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研討會。創辦人曾俊華先生為大家帶來「重塑教育」演講,探討創新的學習解決方案。以下為曾俊華的演講擇錄:

我們機構的英文名“Esperanza”是一個西班牙文單詞,意指希望,而我們的中文名叫 「薯片叔叔共創社」,則強調協作的重要性。

「薯片叔叔共創社」擔當教育智庫與本着提攜初創企業的初心。我們構建一個平台,鼓勵社區反思於二十一世紀該怎樣生活、學習與工作。我們的目標是要連結志趣相投,熱衷帶來改變的的人,妥當運用社區資源,支援能推動實質改變的革新者。

「重塑教育」為初始計劃的主題,因為教育正正是塑造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根本。身處時代洪流,教育是我們應對快速變遷的根基。

2020年到來,我們又向數碼年代邁進一大步。通過高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知識變得「民主化」,一般大眾能更輕易接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學校模式過時

時過境遷,但是學校依舊是關鍵的學習場所,但現今的學校與十九世紀時的學校竟然幾乎完全一樣。它們依舊以工業革命時代的辦學模式運作,有着過時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方針。

亨利·福特革命性的想法,以高效率見稱的流水式生產線將農業社會帶到工業時代,但是我們的教育到今時今日卻停留於批量生產模式,只追求以最佳效率造出「優秀學生」模板。

時移世易,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擅長一個專業便足夠,以一種技能應付一生工作的想法已不合時宜。

人類知識庫快速增長

二十世紀時曾經使網格球頂建築風格風行一時的美國哲學家及未來主義者巴克敏斯特·富勒發現,直至1900年為止,人類知識庫每100年便加倍一次。他稱這理論為「知識加倍曲線」。

可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知識每25年便翻了一番,而今天人類更發展至每13個月便會有一次「知識加倍」。個別工業有特殊知識增長速度,例如納米技術與臨床知識便分別每兩年與每18個月便有一次「知識加倍」。

互聯網巨頭IBM指出當物聯網(IoT)技術發展成熟時,「知識加倍」更會每12小時便運行一次。隨着知識庫庫存暴增,人們將需要學習如何在一生中重複學習。顯然,下一世代生活的世界將和我們過去所了解的世界截然不同。

未來將是一個由自動化、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自動駕駛汽車、基因工程及個人化醫學主導的世界,甚至連火星也可成為一個度假勝地。今天我們熟知的工種可能將不復存在,而社會的運作將會變得「奇異化」,結合人類智慧與AI技術,甚至與宇宙「勢力」接軌。

二十一世紀關鍵學習趨勢

從運動鞋、健身教練到個人化藥物,「度身訂造」是時代的引領者,但個人化學習似乎仍是一種奢侈品。香港教育迄今仍是工業時代的衍生物,學生被「量產化」,被統一劃分至課室,以一樣的速度上一樣的課程。

各種線上學習平台技術的出現,使個人化學習更加輕鬆,以應對學生的不同能力、抱負和需要。技術的應用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使學習由教師主導轉向學生主導,令學生能夠按自身需要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工具和速度。

個人化學習對於縮窄社會距離亦是至關重要。兒童成功的機會不再受社會階級、性別、種族與殘疾所限制。個人化學習能為社會帶來平等,更接近大家一直嚮往的全民教育目摽。

另一方面,專題式學習也是使學生對自選學習範圍產生興趣的良策。多年來學校的課程以科目劃分,實與真實世界脫軌。學校應分配讓學生感興趣的功課,配以合適的輔助工具,讓學生學習如何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求他們學習那些似乎與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聯的事物。

學習模式大不同

專題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應該被廣泛採用,以跨學科和全方位的方式教學,使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學習領域,從音樂、歷史和地理,到藝術、經濟和科學,統統都能涉獵。

更為重要的是,專題式學習結合了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生存技巧,包括如何有效與人協作、處理人際衝突、如何作經周詳考慮的決定,以及練習如何解決複雜問題。

另外,STEM與STEAM教育均是補充主流課程不足的熱門選項,而通識科近年亦引起香港人的高度關注。通過研究各式各樣議題,我一直致力擴大學生的知識基礎並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

但是,讓我感到困惑的是,我們為何需要設立單獨的科目來幫助學生理解世界。

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曾經說:「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如果學生對知識保持好奇與饑餓,他們自會自行尋覓途徑去了解世界,而專題式學習理應成為實踐此理念的有效工具。

與專題式學習互相配合的是混合學習。學生學習時除了在校內上課外,還會有一部分內容通過網上進行互動教學,並且會於校園外進行戶外學習。除此之外,翻轉教室也是另一吸引教師的教學模型。

翻轉教室會先要求學生在家中預習老師預先準備的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則在老師引領下完成個人訓練、與同學進行互動及小組討論。預先準備的課程內容以錄製講座、閱讀理解或影片的形式呈現。指導老師可以提供與主題有關的任何參考材料供學生自行選擇。

課堂內外均需重新規劃

以上不同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將會對未來老師的定位、如何設計課堂與課室、如何評估學生有廣泛的影響。「老師說、學生聽」的單向填鴨教學模式將會被取締,老師會從旁引導學生學習,因此不再需要對特定科目有深入的認識,只需要知道學習的方式。

在不久將來,個人化的虛擬助手將會替學生解答學習疑難與監測他們的學習進度。老師的角色轉化為人生教練與顧問,於不同範疇給學生提供意見,從而令他們可以專注發展長處,將興趣發展成為職業,盡早開始駕馭自身的人生。

假設這就是老師的新角色,問題出現了:究竟老師能勝任這個新角色嗎?而又怎樣去訓練老師呢?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課程規劃亦將有另一重點。我們提議與其讓學生依令人窒息的日程表學習,反而應該容許學生更多自由時間去探索、發展興趣與自我學習。

即便是班房也需要重新設計。班房不應是以一行行桌子堆砌出來的方型盒 ,班房應該是一個鼓勵好奇心的創新空間,令同窗之間能隨時進行社交互動,甚至讓在海外與家中的同學亦能置身其中。

課室不應局限於校園內的封閉空間。學生應該要到現實世界學習,不管是到大自然,還是到商業機構或社區組織均可。

我們需要讓學生與家長放棄他們對成績的癡迷,因為這使學習變得乏味愚眛。如果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下一代配備基本生活技能,那考獲優異成績與通過考試從來不應主導學習的旅程。

學生的評分不應由誰更擅長鸚鵡學舌來判定。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了解世界的新視點比起在考卷上拿再高分數都要難能可貴。評分標準需要作修訂以達至上述理想目標。

我們當中大部分人花了首四分之一人生於校園內,仿彿可以把一生所需的知識一次過學完。隨着科技的快速進步,我們可以,亦需要有一個嶄新的終生學習模式。

曾俊華與四位「重塑教育挑戰」優勝企業家於台上分享。
曾俊華與四位「重塑教育挑戰」優勝企業家於台上分享。

「重塑教育挑戰」助尋創新解決方案

我在演講開首提過巴克敏斯特·富勒的「知識加倍曲線」嚴重低估了知識發展所需的時間。John Seely Brown 與 Peter Denning 於著作“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亦指出大部分10年前的知識早已過時,而5年前的知識也有一半不會再被應用。

我們需要學習傳播和獲取知識的新方法。各國政府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分配公共資金,使人們能夠在漫長生命中不斷學習。也許我們應該修改教育「重前輕後」策略,將稀缺的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給生命的不同時期。我們可以縮短早年的義務教育時間,不過要求每個人在30歲及60歲時再學習,以便與最新發展接軌。

以上改變看似虛無,你甚至可以說它們僅是幻想,但如果人類要在新時代競爭和生存,革新的轉變是絕對必要的。

我們現在正邁進智慧型機器主宰的世界。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人類獨有的軟技能,包括同理心、創造力、溝通、協作和批判性思維,以保持效率和競爭力。

如果那些上世紀受訓的教師繼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內那些嚴重過時的知識,他們又怎能發展二十一世紀所需的基本生活技能?

身處困境,父母、教育者和社會可以如何準備,讓我們的下一代在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裏取得成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Esperanza選擇了「重塑教育」作為我們的初創主題。我們圍繞以下關鍵問題展開了「重塑教育」計劃:

  • 我們該如何培養下一代的個性和技能,幫助他們度過一個不可預測的未來?
  • 我們該如何激發和增強我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學習能力?
  • 我們如何充分發揮人的潛力──使每人都有不同的興趣、優勢和學習需求──並鼓勵不一樣的學習途徑?

我們希望找到答案,於是在五月我們試行了「重塑教育挑戰」,邀請香港的教育創新者回答這些問題。非常多同路人踴躍參與,令人十分鼓舞。

經過嚴謹的選拔過程,我們從芸芸參賽者中挑選出四個表現最好的團隊。它們分別是Tecky Academy、Design for Hong Kong、MagiCube 和Boundless。我們安排了導師幫助各團隊擴大服務規模,望使更多人受益。

Esperanza 為想要發起和嘗試社會變革的人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相互了解和支援彼此。我們更為志同道合的人實行會員制,以便規範地進行工作。如果你也想與一班同路人聯繫,請即加入我們的行列。

「重塑教育挑戰」二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