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超過6年,參與國家超過130個,相關項目涵蓋能源、基建、金融、貿易,甚至文化、公共衞生等各個方面。但一帶一路其實並不是橫空出世的概念,只是強化既有的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與沿路國家加強合作。
一帶一路的目標並不是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畢竟,所謂的產能過剩,只是周期性問題,一兩年就可以解決。為國家的製造業開拓新市場,減低對傳統市場的依賴,也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一帶一路是長遠規劃,牽涉到中國20、30年以後的布局,涉及與沿路國家的關係,目光自然比處理眼前的問題遠大得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6年以來都如此重視一帶一路倡議。
隨着中國與國際的經貿愈趨頻繁,人民幣國際化既是趨勢,也是需要。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角色也會愈來愈重要。在一帶一路下,可以預期人民幣的清算安排及跨境支付也會繼續拓展。
中國早已有大量戰略性投資
一帶一路倡議下也有不少文化與教育的項目,如食品節、電影節、交流團等。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加相互的了解,消除誤會,也充分顯示中國不止靠經濟實力「走出去」,也讓世界知道,五千年中華文化在現代的傳承。
一帶一路倡議雖是在2013年提出,但2013年前國家已有大量海外的戰略性投資,如中國緬甸油管、斯里蘭卡港口,都是在2013年前主要由中國自己的資金完成的,反而2014年亞投行成立後的項目主要由其第二大持份者印度奪得。一帶一路亦有很多國際合作和交流的項目,當中有不少是援建項目,單從投資的角度或許回報不是最高,但支援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基建,提升當地人的生活水平,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願景。再者,有不少一帶一路的項目是由私人企業投資,可見當中有不錯的發展潛力。所以,一帶一路在投資,以至外交政策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