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揚帆乘風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者介紹幾本分別由新加坡、台灣、日本及英國作家撰寫的書,一窺這些國家或地區如何擺脫「島國思維」,從而取得突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圖者 ── 海闊天空,無忌無礙也。

心胸了無障礙,方能天馬行空,奇兵突出,見人所不見,行人所不行,心胸開闊,思想高遠,方能四海縱橫,下手一子而能改變全盤動態,所謂「一子一局」也。

有此意思,介紹幾本書:

新加坡記者陳加昌的《超越島國思維》──李光耀的建國路;

台灣歷史學家花亦芬的《像海洋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

日本歷史學家鹽野七生的《海都物語》──威尼斯共和國的1000年;

日本歷史學家栗田新子、佐藤育子的《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覺的600年地中海史:

英國戰略家李德哈特的《戰略篇》──間接路線。

只看書的作者國籍和書名,大概已顯示我的用心所在──新加坡、台灣、日本,都是面海而生的島國或半島國,新加坡固之然面積細小,台灣大概等於一個省或州的面積,即使日本也遠小於中國、俄國、印度、美國等「大陸國家」,英國亦然。然而,如威尼斯和迦太基這兩個城邦國家卻各自締建了龐大的海上商業網絡。至於英國,則更建立了人類歷史的首個全球性帝國(日不落 )。

日本又如何呢?

日本自1975年日圓被美國狼子野心強逼升值開始,已積極投資世界各地,其海外財富估計是日本本土的兩倍,即日本的真正財力是將本土財力乘以三,且將海外經濟實力穩藏於各地的經濟大數據之中,不顯山露水。

突破界限是求存壯大之道

若以國家經略相比軍事戰略的話,這些國家的求存壯大之道,便是「奇正相生、突破界限」的大戰略。

先引述幾段《孫子兵法》,再介紹李德哈特的《戰略論》。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這是2000年前中國兵聖孫子的見解,以下是近代英國戰略家李德哈特的思想精華:
一、調整目標以配合手段能力;
二、恆記目的;
三、選擇對方期待性最少的路線;
四、擴張抵抗力最弱的路向;
五、採取一條同時具有幾個目標的路線;
六、彈性計劃部署以適應環境;
七、敵有備,絕不要出重手於一擊;
八、當一次嘗試失敗後,不要重複原形出手。

還有三個重中之重的原則:

「集中、破勢、擴張」(Concentration, Dislocation, Exploitation)。李德哈特的《戰略論》位列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兵學著作之一,其「間接路線」戰略影響深遠,亦與不少著名戰役的取勝戰略謀不謀而合,便如紅軍的「長征 ── 抗日 ── 挺進大別山 ── 三大解放戰役」也是一個大迂迴,然後反撲中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呈現「集中、破勢、擴張」三大原則。估計這是不謀而合,可視之為「間接路線」戰略的置諸四海皆準,但直接受此啟發並付諸實行見效的軍事行動,却是納粹德軍在二次大戰初期橫掃歐洲的「閃擊戰」。

一般誤以為「閃擊戰」的成功在於德軍裝甲軍團的「車堅砲利」,但裝甲軍團只是「閃擊戰」的執行,而其戰略戰術的指導原則却是李氏的「間接路線」。當英法聯軍仍執着於一次大戰模式的建立、鞏固及堅守陣線之時,德軍裝甲軍團却在低空轟炸機配合協同之下,集中火力,造成局部兵力優勢,以全力攻敵之一點,且是遠離重要城市的一點。換言之,不正面硬攻對方重兵佈防的戰略重地,避重就輕地猛攻防守相對薄弱的「邊陲」或青黃不接之間隙,務求猛攻突破,直闖對方戰線的後方,快速運動,截斷交通通訊,製造混亂,讓對方重兵布防的戰略要塞因后方大亂而孤立無援,失去戰略重要性。

「八卦掌」繞圈遊走之法

有點像「八卦掌」的繞圈遊走之法,對方剛勁十足地正面撲來,我卻不招不架不對攻,一個卸身擺扣步,繞到對方身後,發勁擊其背。

這種「迂迴」戰法,是以步法取勝,邊走邊打,行蹤飄忽,讓對方被動跟轉以致失去平衡,亦等如「柔道」的「破勢」,相信李氏「間接路線」戰略的Dislocation也是此意。

「間接路線」和「閃擊戰」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元素,但我在此只想突出其「海洋思維」的精神──不畫地自限,不墨守繩規,視整個戰區如海洋,180度的流動,沒有前方後方之分,如圍棋的全盤取势,而不必爭當前長短。

其實,二次大戰的英國並非一島孤懸,勢寡力弱,而是協調一個「全球資源大系統」與德國角力。當年的大英帝國便是建立於七海縱橫,而不與歐洲大陸各國爭寸土尺地之擁有。德國可霸佔歐洲大陸,但其規模卻遠不及英國的全球系統。這又從「閃擊戰」更上一層次,全球性的「間接路線」大戰略。

當鄧寇克大撤退完成之後,邱吉爾在國會發表的著名演說內容,除了多被引述的「我們將在海灘戰鬥,我們將在登陸點戰鬥,我們將在原野和街巷戰鬥,我們將在山頭戰鬥,我們永不投降。」還有一段「即使這島國或其大部分被征服並絕糧,我們的海外帝國,在英國海軍的護衛下,將繼續鬥爭…..」。

可見在兵臨城下危急存亡之際,邱吉爾已在盤算「失一隅而舉四海」,繼續戰鬥。

開放心胸「跳出小島思維」

香港人又為何不能「跳出小島思維」,開放心胸,鼓起氣魄,不但採取「海洋思考」,更「思考海洋」,到世界各地開拓事業,就地結盟,充分發揮港人的創業精神和能力,引發相對弱勢的「發展中地區」的潛在力量,建立全球經濟實力,回頭支持本土的民主民生建設。

不止於學效李小龍的”Be Water”於陸上,更進而體會莊子的「百川匯海」(本為「百川匯河」)於全世界。

我們有路可行,有空間可舒展,有局面可開拓的,實在無需「自以為困」地以暴力硬闖,圖個「魚死網破」。(除非另有所圖,但非香港之福)

道家思想是極高層次的「間接路線」戰略思維,是「力量的哲學」。要能運用力量,而不是擁有力量;要能駕馭力量,而不是沉迷力量,更不能受制於「力量慾」。

先求道家的沖淡自然修為,才可安心運用謀略,若以玩弄謀略求滿足者,必引火自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管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