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大變革!不強調知識,但要提升什麼「核心素養」?

「知識」並不等於「智慧」。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回歸最初,其實沒有任何事比「態度」更重要。

教育部最近在力推素養,從公布的範圍看來,科技、藝術到人文無所不包。但是一廣就很難求精,因此有老師來問:哪一項最重要,應該要先着手?

素養是整體的,無法切割。它應該是在21世紀,做個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基本能力。它跟學養有關係,但是跟態度更有關。因為知識不代表智慧,素養要的應該是智慧和處世的態度,也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如何定位自己。它需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使自己人格完整,有尊嚴地過一生。

換句話說,人要找到他的內在歸屬感(inner belongingness),而這個歸屬感必須在拿掉世俗的眼鏡後,誠實地看待自己時才會找到。

選一件事,做到最好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近有好幾個跟我一起長大的朋友,齊聚討論影響一生最大的一句話。一位朋友提出他父親在他負笈北上念大學時說的那句「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

他考上的是相當冷門的科系,但是父親告訴他,選擇只是個開始,圓滿地完成它才是最終的目標,冷門科系念到最強也會有飯吃。所以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大一念完就急着轉系,他堅持下去,把這個領域念到精通,現在成為這方面頂尖的專家。

或許你會問,那興趣呢?人不是應該追尋自己的興趣嗎?是的,但是年輕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裏。人也可以對很多事有興趣,因為知識是相通的。

研究者發現,興趣只是驅力,它使你自動自發去追求其中的奧祕。但有句英文諺語說,「能力是你能做什麼,動機決定你要做什麼,態度決定你會做得多好。」可見態度還是最重要。

朋友說,就憑着他父親那句話,他達到了人生的頂點,也幫助了很多人。

哈佛大學的第一個猶太醫學生佛克曼,就是在200多位競爭者中,因不知道答案仍主動尋找的態度,感動了口試委員,打開了猶太人進哈佛的門。

原來他趁午休時,去圖書館把早上口試不會的問題找出了答案,沒想到下午複試是同一批教授,問同樣的問題,因只有他一人找出答案而破格錄取。

每一項素養的確都很重要,但是如何培養出正確的處世態度,應該是第一要事。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