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島綫歷史遊蹤

由金鐘至海怡半島的南港島綫於2016年底通車後,市民在假日又多了消閒的好去處。該綫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利東和海怡半島,沿線可遊地方不少。
封面圖片:壽臣山道45號財政司司長官邸原是周壽臣的大宅(作者提供)
 
由金鐘至海怡半島的南港島綫於2016年底通車後,市民在假日又多了消閒的好去處。該綫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利東和海怡半島,驟眼看只有海洋公園一個景點,但其實沿線可遊地方不少,有古村屋和古石刻,亦可選擇登上玉桂山或步行海怡半島海濱長堤,欣賞南丫島、鴨脷洲和香港仔的景色。
   

周壽臣與壽臣山

 
說到黃竹坑,不能不提一位土生土長的名人,就是香港首位華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周壽臣。他的第一代祖先周啟文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廣東移居黃竹坑(舊稱鐵坑),建立香港村(後稱香港圍),以務農維生,1861年周壽臣在此村出生。不久因族人繁衍而在附近另建「新圍」,原有的圍村便稱「舊圍」。
 
周壽臣原名周長齡,1874年(13歲)赴美讀書,是清朝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回國,在清政府擔任官職。1911年(50歲)回港發展,1921年獲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翌年他與一眾華人領袖向政府提議將新圍後方的鐵坑山發展為別墅區,獲政府同意。
 
周壽臣於1926年獲封爵士,同年獲委任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1935年他在鐵坑山上興建大宅「松壽居」,翌年政府為表揚他的貢獻,將此山命名為「壽臣山」,經過他家門的道路名為「壽臣山道」。該大宅輾轉被政府在1947年購入,用作財政司(回歸後稱財政司司長)官邸,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舊圍與新圍

 
城市快速發展,但黃竹坑的舊圍和新圍沒有消失,至今尚留鄉村風貌。前者位於南風徑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隔鄰,村內巷道狹窄曲折,老建築已不存在,所見的大部分是寮屋。
 
新圍在黃竹坑道旁邊,村口有數棵高大粗壯的印度橡樹,相信始於建圍年代。村內最古老的建築是一幢建於1890年的青磚房屋,採用三間兩廊設計,曾是周氏族人居所。正門外面設有照壁,較為罕見,相信是防止巷道的煞氣直衝室內。入門便是天井,左右各有廊屋,分別用作廚房(附洗澡間)和飯廳。正中是大廳,高處放置木雕神龕,供奉觀音和周氏歷代祖先。
   
這類房屋在新界還有很多,但在港島卻十分稀少,新圍10號是少數保存良好的中式民居,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牆頭和屋脊均見裝飾,包括四隻蟾蜍灰塑,既用作排走屋頂的積水,又富趣味。
 
新圍10號是港島少數保存良好的青磚民居(作者提供)
新圍10號是港島少數保存良好的青磚民居(作者提供)
 
1992年政府以300萬元購入房屋業權,本來計劃活化為民俗館,後來擱置。直至2013年才開放給市民參觀,只限於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但是單作展示很難吸引市民到來參觀,我每次到訪都見門庭冷落。
 
香港有八處古代石刻被列為法定古蹟,其中只有黃竹坑一處位於港島,亦是唯一遠離海岸邊的石刻。由於位置隱蔽,當局在1983年接獲報告才得知。它距離舊圍和新圍不遠,在港大同學會書院旁邊,由南風道拾級而上,可見一條幾已乾涸的山溪,溪旁的大石上有三組回旋刻紋,像動物的眼睛,亦像青銅器或陶器的紋飾。至於真實含意,如同其他位處海邊的古代石刻一樣,永遠是一個謎。 
 

鴨脷洲的變遷

 
列車過了黃竹坑,便橫跨香港仔海峽前往鴨脷洲,乘客在車上可以匆匆見到屹立於山丘上的聖神修院(一級歷史建築)。這座修院過去身處寧靜環境,因興建鐵路橋而讓出部分土地,現在不停有列車在旁駛過,雖然裝有隔音屏,但難免大煞風景。
 
南港島綫不經鴨脷洲北岸的鴨脷洲大街,只在利東邨和海怡半島停站。我曾在利東邨旁的鴨脷洲街坊學校尋路登上海拔196米的玉桂山,鳥瞰香港仔避風塘兩岸景貌,向南下山可達海邊的鴨脷排,不時聽到對面海洋公園傳來的歡呼聲。
   
鴨脷洲有兩座小山,除了玉桂山,在西面海怡半島附近還有一座較矮的山丘,可俯瞰東博寮海峽和南丫島,是當地居民的晨運勝地。若細心觀察,可在草叢中找到鴨巴甸炮台(Aberdeen Battery)遺址。此炮台建於1941年日軍侵港之前,有兩個炮位,各置一門4吋口徑大炮,另外還有多座營房。1941年12月守軍撤離時炸毀炮台,以免落入日軍手中。戰後一直荒廢,現在只剩下一片頽垣。
 
被人遺忘的鴨巴甸炮台遺址(作者提供)
被人遺忘的鴨巴甸炮台遺址(作者提供)
 
海怡半島前身是1968年投產的港燈發電廠,採用燃油發電,全盛時期有五支煙囪噴出廢氣。1985年李嘉誠透過和黃以29.05億港元收購置地名下的34.6%港燈,三年後將鴨脷洲發電廠遷往南丫島,在舊址連同毗鄰的蜆殼油庫土地興建海怡半島,1991至1995年間落成,成為鴨脷洲最大的私人屋苑。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