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於2005年成立。書院錄取的第一屆學生,當時遭遇並不如意,十年後卻均各有成就。書院前校長何文匯教授遂提議他們撰文,講述奮鬥經歷,回憶母校生活,由他親自主編結集成書,定名《十年磨劍錄》,交由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於2016年出版。本社獲授權發表書中三篇文章,此為第三篇。
第一篇:獨闖澳洲七年 回憶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黃振明)
第二篇:中醫師之路:尋夢,追夢,圓夢(黃善筠)
封面圖片:2006年與工商管理及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高志強教授(中)到新城電台接受訪問。
所謂「十年人事幾番新」,轉眼間,我已從當年的中大東華第一屆中醫副學士學生成為今天的香港浸會大學哲學(中醫藥)博士。中大東華令當年曾輕視中醫藥的我熱愛中醫藥,令當年大學聯招曾經滑鐵盧的我重上軌道,令當年曾嚴重恐懼英文的我重新面對,這一切一切,真的是非常非常感謝當年的每一位師長。
記得2005年的高考,一向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的我,滿以為自己只須隨便「過一下場」,便能像會考般順利過渡。然而,現實終歸是現實,人總是要為自己的囂張、傲慢付出沉重的代價,看着我那慘不忍睹的高考英文科成績,一時之間實在是令我方寸大亂……
很感恩,如不是因為我的英文科考試一敗塗地,恐怕我也不會加入中大東華,不會有機會讓我認真面對自己的弱點,並重新審視我的人生目標與態度。
人有時是應該受一點挫折的,溫室中長大的小花無法承受大風大雨。
在中大東華一年的學習期間,除了令我更積極面對英語能力不足的弱點,更重要的是讓我遇上了我的中醫啟蒙老師——姜元安教授。時至今天,我仍可以非常肯定地說,若沒有姜教授,就沒有今天的我。
姜教授除了讓我接觸並認識到甚麼是真正的中醫藥,更讓我學懂了審視學問的態度與精神。在我初上大學的時候,由於自己跟大學老師及同學有一點學術上的思維差異,經常使我悶悶不樂,感謝姜教授仍然非常歡迎我這位舊生返回母校參與同學的課堂討論,這不但助我「捱過」了那段艱苦的轉接期,還讓我建立了一套更完整的學術思維,這套思維經過不斷的成熟、提昇,至今,一直指導我的臨床、教學與科研。
曾經,我對教育這一行業絲毫不感興趣,全因為感受到姜教授那堅持要把正統中醫藥傳承的決心,才令我立志要在中醫藥的傳承上燃燒一下。常言道,當一個好醫生能幫數十人,但當一個好的醫學老師則能幫數百數千人!我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追上姜教授的能力,但我相信,再厲害的天可汗也總有需要繼承者之時,香港始終需要一支土生土長的新晉中醫藥教學團隊來充實和傳承香港的中醫藥。
我在今年暑假完成了中醫博士論文答辯,現已正式在香港浸會大學從事中醫藥的醫、教、研等工作。古言三十而立,對我來說,三十歲只像是剛站在下半生競技賽的起跑線上而已。
雖然我在中大東華只度過了短短的一年,但這一年就像是我的大學預科、社會預科及人生預科,讓我由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添加一分成熟、一分智慧,這好像說得很高深?(笑)那最低限度,她讓我好好裝備了自己的英語能力才上大學,不然怎麼能「撐」到今天的學術需求?
過去數年於「社會大學」打滾的日子中,雖然我曾遇到很多令人悲傷痛心的人和事,但經歷了中大東華那一年的磨練,以及臨床上病人的肯定和支持,總算令我能昂然挺過去。
現在,每當我來到旺角時,總愛特意途經一下山東街的舊校舍,細味一下當年的點滴情懷,順道重拾一點心靈安慰。
禍兮福所倚,一時的失意不代表一生的失敗,我為我曾入讀中大東華社區書院的中醫藥及醫療保健學院而感到高興和榮幸!
2015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