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中國的國運欣欣向榮,尤如春秋時代初期。(Pixabay)
在前文提到的五種文化形態中,社會最文明而充滿朝氣的是春秋時代。亦公認是人類智慧發展的至輝煌階段,生命在斯時會感到有意義和上進,充滿希望。最殘酷是戰國時代,人活着陷於爭鬥的漩渦,為了取得勝利,許多時候要拋卻道德和良心。勇於爭鬥而不能享受成果。大統一時代空虛,衰末時代則絕望。雖然論調悲觀,幸好其中都有許多空間,留給人們喘息和爭取滿足。
從上面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政府的責任是領導民眾,領導民眾追求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追求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大統一時代可予人豐盛的物質生活,但是精神空虛,愈快趨導滅亡。同時可以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戰鬥力的重要性。處身戰國時代,沒有戰鬥力即表示隨時準備接納滅亡。而尚武的精神應是出自道德的,就是為拋棄個人利益,為民族而勇於犧牲。當一個國家由徵兵制轉為募兵制時,其實對國運已響起了警號。
踏進世界舞台後中國的取向
如果對歷史形態學有個概略的認識,再環顧當今世上各大國的形勢,不難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現今西歐的文化,應始自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差不多走到戰國時代的末期,要不是美國突然在美洲崛起,極可能在德國納粹主義旗下完成大統一過程,之後便會出現老化的局面。
美國200年前在富庶的美洲立國,由於許多不同因素使之在200年內迅速壯大,再承西歐文化而發展,跳躍到今日大統一時代階段。讀者若自行比較一下各階段主要特徵,應發覺此言不虛,當然,沒有百分百的相近,但今日美國人刻苦尚武精神已漸漸褪色,人心疲倦,精神找不到依憑是極普遍的現象。美國現在沒有東征西討去征服鄰國,但美國作國際警察的心態,企圖要全世界政權都俯首受其影響的努力已昭然若揭。美國的問題不是來自國外的力量,而是國內人民萎糜不振的腐蝕。
中國又如何呢?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可算已參與世界事務,但幾十年來,只不過像掀開世界舞台的幔幕。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到總理朱鎔基到美國訪問,強烈要求美國支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才算是積極參與世界舞台。中國與世界各國之緊密關係今後當有極大程度之躍進亦可預見。
中國國運第三周期
如果中國文化形態是第三周之初,中國現有形態卻湧現封建時代後期特色,就是更新許多制度及更新廣大國民的生活形態。新局面的出現把形態帶入春秋時代的初期,只要沒有巨大的天災人禍,中國的國運可說正欣欣向榮。同時,中國的茁壯,亦引起其他國家的疑懼。
各地域文化形態的發展儘管各有不同,而在整個世界大舞台中,卻正是春秋時代的初期,可以說是與中國的國運同步。科學昌明使地球相對地縮小。現在很難認為在國家之外有四夷蠻族和要顧慮蠻族終有一天摧毀我們的文化。歷史給我們寶貴的教訓卻是國家民族要保存其精勵上進的元氣,在追求物質文明之後要人民有豐富正確的精神生活。
筆者好思好問,可惜識學不足,找尋不到只有中國文化形態可以重生的真正答案。只認為或許是因中華民族重視五倫關係,或許是因中國人重視家族的觀念。中國人有可以為家族犧牲的精神,個人拼發的精力也在於振家聲和光宗耀祖的共識傳統。周代的銅器,多刻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字句,就是家族主義最清楚的表現,無論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元素一定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人在踏進世界舞台後,向前看之餘,也一定要向祖國的傳統文化回顧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