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年5月18日,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論壇,主題為「香港人的聲音」。大會邀請著名填詞人潘源良進行主題演講,題為「我看見的香港普及文化」。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文化是每個人的選擇
我事先聲明,我並不是研究普及文化的學者。我是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從事與普及文化有關的工作。我以這個身份,向大家分享我的所見,所知,所聞。
聽到「文化」這兩個字,有些人覺得很重要,有些人覺得很深奧,與自己無關。我簡單來說,文化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所以一定要去選擇。每個人的選擇,到某個階段,整體化去研究,這就是文化。例如你會遊行還是游水,看《龍珠》還是《龍虎門》。每個選擇累積下來,成為文化的習性和經驗。而將香港數百萬人的習性和經驗連在一起,作整體的觀察,這就是香港普及文化。希望大家不要凝重地看文化。
八十年代是香港文化黃金時代
在我整體地看香港普及文化現象,只是短短數十年。在短暫的人生裏,見證了收音機普及的六十年代,電視當紅的七八十年代,電影廣東歌流行的八九十年代,互聯網手機主宰的千禧年代。香港的普及文化幾乎就是這些階段。
紙媒曾經在上世紀風行,有「生果日報」、「X周刊」,報企好像印銀紙。現在幾乎奄奄一息,生死輪迴。
我先從媒體的歷史角度切入,除了因為我曾從事媒體工作,更因為媒體一直都是大部分港人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影響生活裏其他選擇。
一個文化經過共同努力和參與,經過多番嘗試延展出來的,我們就是經過這十年。香港與其他地區的文化體系比較,我可以用「年輕貌美,內涵略弱」行形容香港的普及文化,又可以說「觀音頭,掃把腳」。香港普及文化未至於十分精緻和完整的地步,這是我自己個人的感受。
香港能夠擁有獨特的普及文化,某程度來說是一個奇蹟。過去十多年,香港的人口和資金十分集中,成為市場發展的基礎。同時香港成為中西文化資訊輸入和交融的一個地點。大量的思想衝擊,就在這裏發生。我們小時候認識披頭四、《叮噹》,認識外國的文化。最重要是,除了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先進的媒體創作就在香港。香港的媒體創作比中國內地、台灣、韓國、泰國更先進。
八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期,香港的電視、電影、歌曲,輸出到全球華人區域,甚至全世界。我們佔盡先機,在天時地利人和下,香港有資本,有衝擊,容許自由的商業社會發展創意,毋須與其他競爭對手較量。
香港難再有滿分作品
當時還有很多普及文化工作者,不但迎合市場的需求,而且對自己有非比尋常的要求。例子包括粵劇作家唐滌生、武俠小說家金庸、科學家高錕等。香港有很多奇人,這些奇人比時代跑得更快,而且自己有一套標準。這套標準就算在市場大眾裏,基本要求只是五分,但這些奇人希望做到十分滿分。這些滿分作品成為香港最有開創性,最有影響力,最有承傳價值的普及文化資源。
在今時今日,市場大眾想要五分,其實我覺得高估了。香港普及文化歷史短淺,一般人想要的,其實五分都沒有。為了迎和市場需要,很多媒體從業員的水平愈來愈差,作品分數愈來愈低。
香港與亞洲參與龜兔賽跑
八十年代的香港文化黃金時期是人類歷史的重要奇蹟,這是龜兔賽跑的奇蹟。這個奇蹟去到盡頭,龜(其他地區)正在爬上來,而香港的兔子還在四處尋東西。
當香港人還在懷舊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代,現在龜兔賽跑已經接近勢均力敵的局面,香港可以說「水浸眼眉」。因為亞洲其他地方的文化紛紛起飛。台灣和韓國文化在九十年代末期香港流行,因為這些地區開始有自己的資源發揮創意。近年韓國輸出的文化產業質與量,已經遠遠超越香港。
傳送科技速度愈來愈快,打破了文化交流的圍牆。我與香港年輕人交流時,他們都是聽韓國歌、日本歌,他們覺得外地作品比香港好,這是事實。
今時今日香港普及文化的情況其實頗為混亂。互聯網和手機將受眾碎片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文化選擇的底蘊正在面臨考驗和挑戰。上世紀對手沒起步,我們佔盡先機,但現在對手已起步,真正的較量和交流現在才開始。
認真檢討 傳承未來
我只能寄望和相信,香港繼續出現奇人異士。我仍然相信他們生產具開創性,承先啟後的作品,堅持滿分的要求。我不是憑空寄望,我知道香港年輕人對香港的愛,有自己的想法,願意努力。我希望他們不輕易妥協和失望,克服種種限制,得到需要的幫助,展現今時今日的視野。
市場大眾才是決定香港普及文化未來的絕大多數。我們每一位在自己的本分上,去欣賞,去認識,去學習,去了解,去判斷香港的創作。有人創作新作品,需要有人賞識,才能令作品延續下去。
我們不要太驕傲。過去的美好,可能是我們的行為。真正的好,可能是延續下去的未來。文化頂多只發展了兩三代人,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為了承傳文化,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每個人都認真檢討個人的取向。
要檢討的事很多。是否要找便宜?是否要跟隨主流?這些心態需要改變。還有,我們是否盲目追隨某些偶像?我認為你喜歡一個人或作品,只是個人的欣賞角度,但要捧成偶像,說他「正、好、叻」,往往限制其他的選擇。其實還有很多人都是「正、好、叻」的。
用真善美決定選擇
承傳文化不是靠口號,靠理想,而是親友之間培養公民責任,有一個醒覺,令普及文化有亮麗的成績表。
最後,我介紹三個老朋友,在選擇有困難時可以聯絡他們。第一位是「真」,第二位是「善」,第三位是「美」。與他們聊天,大家都仍要嘗試尋找答案。做一個有責任感的香港人,其實不容易,做不到十分,希望做到七八分,起碼五分也好,令整體文化不斷向前。
香港人的聲音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