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不僅是工作時間問題,更是發展模式問題

在某些人還在為996叫好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在討論四天工作制了,這背後不是勤奮和懶惰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巨大差異。

最近,中國社會關於996工作制的討論歷久不息。996工作制是指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中間休息一小時,一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國互聯網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

儘管這是一種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工作制度,但企業通過各種變通方式,比如與員工簽署自願加班的協議等,在現實中不但將其變成標準工時,大行其道多年,而且還對其美化,貼上「奮鬥精神」、「不辜負青春」等標簽,對員工道德綁架。不願意996的,就會被說成價值觀有問題,懶惰不努力。

關於中國互聯網企業工作強度之大,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招聘了一位來自日本的研發主管,日本主管上班第一天對部門同事說:「我在日本是有名的工作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節奏。」一個月後,這位日本主管辭職了,臨走留下一句話:「你們這樣加班是不人道的。」

就在這種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無奈氛圍裏,996工作制幾乎成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標配。缺乏博弈能力的普通員工,在飯碗的壓力下被逼接受了老闆強加的遊戲規則。

然而,事情在最近起了變化。2019年3月27日,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在軟件托管平台GitHub上傳開,一位突然被公司要求實行996工作制的中國程序員建立了這個網站,調侃996工作制會讓員工進ICU(重症監護病房,即加護病房),呼籲程序員揭發實行996的互聯網公司,抵制互聯網行業這種不合理的工作制度。

在一周之內,華為、阿里巴巴、螞蟻金服、京東、58同城、蘇寧、拼多多、大疆等互聯網知名公司先後上榜。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加長,多益網絡、馬上金融、遊族等中小公司的名字也陸續出現。

一石激起千層浪。馬雲、劉強東等互聯網大佬紛紛發聲,堅持不懈地灌輸「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每一個京東人都必須具備拼搏精神」這種陳年雞湯。然而,輿論更多持相反的立場,對互聯網企業以「奮鬥」做包裝理直氣壯壓榨員工的行為表示不以為然,相關討論更擴展至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觀上的代際差異等更深入的層面。

關於996的討論至今已經延續了一個多月,依然沒有止息的跡象。此事能發酵這麼久,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製造寒蟬效應

首先,這一輪996的討論是在互聯網行業普遍放緩、開始裁員的背景下出現的,在擔心飯碗不保的強烈焦慮的推動下,互聯網從業者自然對相關的討論格外關注。

從2G到4G,從PC到移動端,中國互聯網行業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面臨着用戶增長放緩、流量無法突破的現狀。在幾乎人人都上網的時代,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用戶都無法再大規模地增加;而在5G成熟之前,4G移動端的流量紅利已經基本瓜分完畢,格局已定。

這意味着互聯網行業狂飆突進式擴張的時代已經結束,需要清理此前盲目擴張的一系列後遺症。於是,裁員潮出現了,巨額年終獎不再有了,加班費取消了,也就是說,此前互聯網行業在高薪高福利護航下推行996的基礎不復存在。錢多的時候,加個班也就算了;工資待遇縮水,這時候的996就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了。有些企業在裁員之後,強逼留下了的人實行996工作制,這其實是在製造寒蟬效應,利用員工害怕失業的恐懼心理進行壓榨。

過去很多年,互聯網這一新興行業湧現出很多創富神話,製造了一批頭頂光環、掌握巨大話語權的商界領袖人物,其所獲得的關注,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當這一行業出了狀況,也就更容易獲得輿論的關注和討論。

位置不同 利益差異

其次,互聯網領袖人物和輿論在這一問題上觀點的落差,是身份和代際差異造成的。支持實行996、為之唱讚歌的主要是互聯網企業的老闆和高管,這些人是行業裏的既得利益者,是老闆和股東,催促員工努力工作、為企業奉獻犧牲,他們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無論他們用什麼話術去包裝,這一點是改變不了的。

事實上,在一個企業裏,老闆和員工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對立衝突的一面。老闆股東無論再辛苦,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奔忙,是份內事;而員工拿的只是工資,這注定了他們的付出是有限的。要求員工付出和自己一樣的辛苦,動輒拿某互聯網巨頭每周工作多少小時來說事,這樣的老闆不是傻就是壞。

再從年齡來看,目前的互聯網行業頭面人物大多在50歲左右,在他們的年輕時代,中國的物質生活還相當匱乏,很多人有吃不飽穿不暖的記憶,後來他們創業也飽經蹉跌,因此對他們而言,活着就是為了奮鬥,一秒鐘都不能耽誤,工作成了信仰,差不多是人生的全部,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生活方式。即便後來成功了,但競爭的壓力和多年形成的行為模式,都讓他們一刻不能停歇。所以他們理解不了不「奮鬥」的散漫人生態度,看到有所懈怠的人就發自內心想教育、激發他。

而互聯網的基層從業者基本都是90後,他們成長在一個中國崛起、物質財富充分湧流的時代,很多人家境不錯,安全感很強,視野開闊。這個人群對生活的要求已經遠遠不是艱苦奮勇、勇於拼搏等話語所能涵蓋的,他們對老闆倚老賣老的雞湯式話語即便不反感,也很多時候不以為然。

在他們看來,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下班後陪陪家人和孩子,去健身房跑步運動,又或者什麼都不幹,就躺在沙發上對着電視無聊地換台,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工作。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只應該是個人的選擇,而不應該成為強制所有人都擁有的「美德」。

這兩種工作態度上的差異,濃縮了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兩者的隔閡和衝突,會在未來很長時間裏長期存在。

勞動者觀念的變化

第三,關於996的討論,是中國發展模式需要升級的預告。一次網上輿論風暴不見得能一下子改變什麼,但它是一個開始。

40年改革開放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和絕大部分個人都從中受益。但總體而言,這種發展是粗放式的,中國站立在附加值很低的產業鏈低端,因此需要勞動者沒日沒夜工作,犧牲休息和閑暇,以量大來彌補質低的不足,所謂幾億件襯衫比不上一架波音飛機。這也是很多後發國家所必經的道路。

今天,能源和環境的制約,各項成本的上升,勞動者觀念的變化,都在推動着中國經濟和發展模式的轉型。中國要奮力實現在價值鏈上的躍升,應在效率和附加值上下功夫,而不是強逼人們長時間地勞動。

在某些人還在為996叫好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在討論四天工作制了,這背後不是勤奮和懶惰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巨大差異。中國人也應該有權利和機會像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那樣,在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同時,享受充分的閑暇,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