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載的聯合國 會否重蹈國際聯盟軟弱無力的覆轍?

成立於1945年10月24日的聯合國,下月將慶祝成立75周年。《紐約時報》國際新聞編輯 Rick Gladstone撰文,分析聯合國今天所面對的困難和無力感。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在美國三藩市成立,到今年已是75周年。《紐約時報》國際新聞編輯 Rick Gladstone撰文,分析聯合國在成立75年後的今天,所面對的困難和無力感。

這篇題為〈聯合國成立75周年:問題、挑戰與質疑〉("As U.N. Turns 75, the Celebration Is Muted by Calamity and Conflict")的分析,指出「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病毒感染,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氣候變暖──更不要提饑饉的加劇,愈來愈多的難民,強人領袖的瘋狂排外和美中之間的新冷戰」是當今世界面對的棘手問題,這使得在二戰廢墟中誕生的聯合國,在面臨當前全球問題及其自身的挑戰中,「慶祝」可能成了怪異的措辭。

靜悄悄的75周年

因此,聯合國誕辰的紀念將是靜悄悄的,不僅是因為各國領導人無法聚首一堂舉杯——新冠疫情讓聯合國大會變成了視像會議。聯合國也面臨着對其效力乃至地位的質疑。

Rick Gladstone指出,二戰勝利的盟國成立聯合國時,目標是避免陷入另一場全球災難。當時被視為「未來和平最大希望」的聯合國,至少幫助實現了這一目標。聯合國現任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說,寫進《聯合國憲章》的價值觀,阻止了「許多人擔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然而,聯合國成立以來,可能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糾結。

文章指出:「儘管聯合國維和人員在十幾個不穩定地區執行任務,但這組織一直未能結束在敘利亞、也門或利比亞曠日持久的戰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衝突的歷史,幾乎跟聯合國一樣長」。

古特雷斯懇請全球停火以助抗擊新冠病毒,但基本無人理睬;他呼籲為一項100億美元的冠狀病毒緊急應對計劃捐款,以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但截至上周,承諾捐款額只有目標的四分之一。

五常任理事國掌握實權

Rick Gladstone指出,儘管聯合國從75年前的50個成員國發展到如今有193個成員國,但其基本架構並沒有賦予聯合國大會這個主體機構多少實權,而是把最多的實權給了二戰的戰勝國——中、英、美、法、俄(前蘇聯)五個常任理事國,5國對15個理事國的安理會有否決權,而且「似乎沒有一個常任理事國願意改變這種權力結構」,結果「導致安理會在許多問題上長期陷入僵局,往往使美國不僅與中俄對立,還與其盟友為敵」。

Rick Gladstone又指,聯合國不只是在戰爭和停火問題上難以取得成果。2030年前消除貧困、性別偏見和文盲等不平等現象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也岌岌可危。他引述聯合國資深人士表示,《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多邊主義」,也日益與「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相衝突。結果往往拖延了援助,或乾脆拒絕聯合國介入人道危機。

特朗普常批評聯合國

另一方面,「有專制意識的領袖上台」也帶來進一步的挑戰。Rick Gladstone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批評聯合國,並且不滿聯合國每年大約95億美元的預算(其中65億美元用於維和行動),認為是浪費;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亦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共產主義的會場」。

特朗普批評世界衛生組織是「中共喉舌」,他還削減了對聯合國一些機構的支持,包括聯合國人口基金、人權理事會及援助巴勒斯坦人的機構。

今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雖然遭到美國反對,但中國代表當選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中國人加入人權理事會調查員遴選小組,並成為聯合國屬下的一個裁決海洋法爭端法庭的法官。

Gladstone引述「現任和前任聯合國官員」說,特朗普的孤立主義行為損害了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更有人認為「如果美國騰出自己的位子,就給中國留下了更多空間」。

國際聯盟軟弱無力最終瓦解

其實,全球首個具有國際性質的政治組織,不是聯合國,而是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Leauge of Nations),但在美國總統威爾遜主持下成立的「國聯」,美國卻沒有加入,國聯的主導權掌握在英法兩國手上。

有兩件大事讓世人看到國聯的軟弱和無力,一是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國民政府寄望國聯調停。當時中日兩國都是國聯成員,國際派出調查團到中國東北調查,得出一個兩不得罪的結論:日本的確是侵略者,但錯在中國「招惹」了日本。建議中日共同撤出這一地區,交由西方國家共管。

這樣的結論,中日兩國當然無法接受,日本乾脆退出了國聯。1935年,國聯成員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向國聯控訴,結果是意大利退出國聯,不理會國際聯盟作出的裁決。這樣,國聯的威信每況愈下,最終也沒能夠阻止二戰的爆發,而在聯合國成立後,國聯也於1946年停止運作。

75載的聯合國,最後會不會重蹈國聯的覆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