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永遠難忘」演出

在沒有大會堂的日子,皇仁書院禮堂是香港戰後主要演出場地之一。較國際音樂家更早在皇仁禮堂演出的,是年僅19歲的費明儀,首演當晚演唱樂曲中有兩首法國作品,以及三首中國民歌,包括著名的《繡荷包》。

大概不太多人記得,1951年在皇仁書院禮堂的一場音樂會,會成為香港音樂史上迎來早期上海電影大導演出席演出的唯一一次。

所言者是中國電影大導演費穆先生,為了見證女兒費明儀在香港首次以獨唱身份公開演出,不顧重病,向醫院請假兩小時,來到現場觀賞。

不說不知,在沒有大會堂的日子,皇仁書院禮堂是香港戰後主要演出場地之一。該校中上環原址抗日期間遭重創,改遷銅鑼灣現址,1950年9月落成。20世紀著名小提琴家Alfredo Campoli 1952年首次訪港就在皇仁禮堂演出獨奏音樂會。

之後英國著名鋼琴家Louis Kentner的香港首演也在皇仁禮堂進行,由中英樂團(即現在的香港管弦樂團)伴奏演出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其中小提琴聲部有一位年輕樂師,即後來成為「香港現代音樂之父」的林樂培。

但較國際音樂家更早在皇仁禮堂演出的,是年僅19歲的費明儀,受中英樂團邀請,在交響樂節目裏,由鋼琴伴奏演出五首藝術歌曲。當時樂團處於業餘時期,成員包括不少路經香港的音樂家,例如當晚客席領奏小提琴的,是原上海工部局樂隊的章國靈。

說回費明儀的首演,當晚演唱樂曲中有兩首法國作品,以及三首中國民歌,包括著名的《繡荷包》。多年後她回憶說: 「父親由母親和叔叔陪着坐在前排正中,燈光很暗,仍然可以看清楚他那蒼白、疲倦的臉色。」演出後父親到後台道賀說:「好極了、好極了!可是我必須回醫院去,穿上妳的大衣,別受涼。」

音樂會一星期後在九龍拔萃男書院重演,但費穆先生沒有出席,僅數天後因心臟病發辭世,終年44歲。「爸爸的死,我哭啞了聲音,傷心得把樂譜都撕散。」

1951年1月18日的演出,費明儀形容為「我第一次的演唱,也是我永遠難忘的一次演唱。」

明儀合唱團一眾成員,1月15日回到皇仁書院禮堂,舉行《送別費明儀老師五周年紀念音樂會》。

5年前的今天,費明儀老師離開了我們。但她為我等所做的一切,也同樣難忘!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