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以還 政府變大市場變小

過去3年,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遭受巨創,大家都接受並且期望政府擔當領導角色,出手防疫和救市,某程度上犧牲了個人自由和私隱亦在所不惜。自由市場會否變得愈來愈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CFA)香港分會成立30周年,邀約30名同業,回憶過去30年發生的3次金融危機,撮集成書Rise From Crises。3次危機包括亞洲貨幣危機(1997至1999年)、環球金融危機(2008至2009年)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2020至2022年)。我很榮幸被邀參與其事,我選擇的題目是”Government is In; Free Market is Out”。下文且是我用中文重寫這篇文章。

亞洲貨幣危機的背景是以泰國為首的亞洲新興經濟小龍,利用高息和穩定匯率來引進外資,而這些短期的外國資金又往往被當作長期資本來支持國內的經濟發展,導致金融系統的流動性不足。外國投資者包括不少銀行和對冲基金亦因為垂涎息差,短美元長泰銖來套利。不經不覺間泰銖成了全球最大的外匯對冲盤之一。

97年亞幣危機 自由市場被視為良方

1997 年開始,愈來愈多聲音質疑泰國政府是否有能力去維持這個變相掛鈎,到了10 月泰銖終於崩盤,兌美元貶值了60%。未幾風潮波及馬來西亞、印尼、韓國和菲律賓諸國。港元要再等一年,在1998年才遭受外圍資金衝擊。當日,市場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救星,但IMF的注資這些國家是有條件的,它要求東道國開放市場、減低補貼、緊縮開支。那陣子,自由市場被視為救國良方。

10年之後,世界被一規模更大的金融危機侵襲,這一次再不是禍起東方,元兇是美國的房地產。踏入21世紀,長時間低息環境,大家對借錢買資產趨之若鶩,令整個金融系統產生難以想像的槓桿。再加上信貸衍生工具的風險打包和轉銷能力,一石掀起千層浪,出事後的影響,無遠弗屆。最先是美國房地產出現斷供,但最後卻影響到身處香港的迷你債投資者。過程中犧牲了幾家歷史悠久的美國金融機構,包括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當日大家都接受政府出手,時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利用買債來增加流動性,令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歷史性地暴漲。但沒有人投訴伯南克扭曲市場,反而有人認為美國政府救了貝爾斯登,為什麼沒有拯救雷曼。

抗疫救市 大政府變理所當然

速轉到今天,香港終於都解除口罩令。過去3年,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遭受巨創,大家都接受並且期望政府擔當領導角色,出手防疫和救市,某程度上犧牲了個人自由和私隱亦在所不惜。新冠疫情亦是在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橫空出世,事情一旦涉及國家安全,大政府便變得更理所當然,自由市場只會變得愈來愈小。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