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千家萬戶

在學校教育體系內,要擺脫形式主義,於國史、國學(中華文化)、國情、國安及國語(普通話),要一步一腳印,因材設教。

年輪更替,始終相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說新不能棄舊,歷史作用、功能,過往記錄,就是序言,新一頁要說好寫好做好,都不能厭棄舊章。2021年,香港確是由大混亂走進大穩定的局面,2022年是否能承接大穩定的局面,走向大向心於香港、於國家?還得要香港各界團結一致,能否感悟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香港、國家、世界生命共同體,又能否明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箇中含義,特別在學校教育體系內,要擺脫形式主義,於國史、國學(中華文化)、國情、國安及國語(普通話),要一步一腳印,因材設教,在軟件與實體教學上,有計劃及規劃地深耕細作?從而用具體的落地行動,實踐習主席所言「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使命與目標。

2022年,中國對外面對列強的競爭依然是永無休止的激烈,外交、軍事、科研、經濟,以及教育的自強不息,強身健體是面對風雲色變的最佳保證。「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外強不能中乾,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乃至更高要求的大自然環境保育,同樣要砥礪前行,多方設法保育好中華大地。要通過規劃與行動保着水與土,響應「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呼喚。

滿懷歷史感召,是國家領導人公開發言的精誠力量所在。宋代憂國憂民的儒將辛棄疾,曾賦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2008年汶川大地震,生於憂患,其時的國家總理溫家寶,前赴滿目瘡痍的災場,在破難待復原的課室黑板上,寫下出自《左傳》的「多難興邦」,溫總理以此用情說志,與災民共赴厄困,走出災難,再建家園。

從教育現場看,2022年的開首,再讀國家主席習近平予國人(當包括香港在內)的新年賀詞,自會有一番思索追尋,中華文化力量的厚實,百年歷史,當代中國,代代國家領導人是以「清澈的愛」為國為民傾情付出。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