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比較急速,每個人往往都愛將目光投到前方,展望未來,希望追求效率和進步;然而,過去的一切其實未曾過去:傳統和歷史,是我們過去的人生,也是社會風俗和文化的根源和氣息所在。傳統與現代,其實不斷在對話;它們的交融,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著我們的生活。
日子雖然匆忙,但我們總得要學會享受生活,培養閒情。偶爾回望,也許是讓人生抽離一下、沉澱一下,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事物。每次打開書冊,都仿如讓傳統與我們身處的現代開展一次對話,就像展開一幅豐富的畫卷,它記載著你和我,以及這塊土地與其文化的故事。
讓我們透過香港中華書局精選2017年的出版物,為您推薦五套圖書,跨入歷史文化的長河,勾勒從傳統到現代走過的路。
傳統的古雅
文化,可謂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創造力的總和。中國文化悠長延綿數千年,貫徹在人倫日用當中。先民對外部生存環境的挑戰與回應、對人事制度及社會體制的安排,到對藝術等形上價值的求索,都一一體現於傳統文化當中,值得我們去深研及體會。
傳統文化現時日益被受注目,如何有系統整理及發掘文化傳統的精華,使之能禆益現代生活,可謂大哉問。由著名學者饒宗頤及葉嘉瑩任顧問的這二十四冊介紹中國文化的叢書,深入探討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提供了二十四個理解中國文化的角度。
叢書下至討論中國文化的風俗與地理空間,上至討論文學、歷史、藝術以及諸子思想等文化結晶,較完整地呈現了中國文化的面目及價值。叢書由不少中生代學者所撰寫,廣納新的材料及研究成果,如《風月同天——中國與東亞》就採用了不少日本及朝鮮的漢字文獻,以展示近代東亞文明圈的發展。透過這套叢書,可望讓讀者批判地接受自己的文化傳統,更好地理解及審視中國文化的價值。
要理解傳統文化,閱讀經典原文是不能繞過的部分。但經典的文字及背後蘊含的道理,有時需要輔以人生歷練才能了解通透。
透過站在學者肩膀及前人研究上,「經典之門」叢書收錄了由兩岸三地學者,為55種中國文化經典進行賞析及評註的全50冊「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的所有導讀,讓我們能手執一塊中國經典的敲門磚,打開傳統中先秦諸子、哲學宗教、歷史地理,以及文學等四個領域的大門,讓經典時刻走進你的生活,提供源源不盡的啟發。
傳統中的變革
有論者指,在清代西力東漸前,中國是「在傳統中變」(change within tradition)。即使在看似朝代循環的古代歷史中,其實中國文化也曾經歷過不同的變遷。文化變遷的縱深和內涵,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學者夏曾祐曾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後定。」漢武帝一朝除了某程度上奠定了中國的國境,素來也因「獨尊儒術」,而被視作儒家思想成為統治理念的源起。
但漢學家魯惟一在這部著作中,重新審視「獨尊儒術」的關鍵人物董仲舒,透過翔實的考據,指出董仲舒不太可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倡導者,而且儒家也並非在董仲舒的時代就壓倒各家取得勝利,並成為治理百姓的理想或方式。透過借鑑西方漢學的新研究成果,讓我們可更持平地審視這段治國思想變遷的歷史。
李鴻章嘗言清季末葉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列強的炮艦政策打開中國門戶,將中國納入世界體系,這段歷史我們過去都耳熟能詳。然而若放寬歷史的視野,變局已經悄然在晚明展開。由西方冒險家及傳教士領頭的大航海時代,將明代捲入全球化的浪潮,形成江南經濟繁榮、思想解放、西學東漸,以及文人言論結社等氣象。
新書敏銳地重估晚明中國的變遷,並正視當時已出現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的事實,以宏觀視野重構傳統文化遭遇外力後的變革。讓我們明白清末變局背後的歷史文化基礎。
傳統在現代的命運
列強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着西方思想及物質文化到來,中國的傳統價值體系出現的翻天地覆的變化。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全盤西化,反映了傳統在中西文化衝撞下,力求圖存的多舛命運。
史學家錢穆錢賓四先生,「一生為故國招魂」,更被譽為兼通四部的通儒。相對於同時代競相鼓吹西化的胡適等人,錢穆往往被視為保守傳統的學人,然而其中國歷史研究,卻往往能夠勾勒出中國的精神。
周佳榮教授在這部著作中,將錢先生的史學理論及流播影響,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清楚呈現,既敘述他的學思歷程,又為其名著如《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提供精要導讀。讀其書,知其人,讓我們了解一位通儒如何在西潮的沖刷下守護傳統文化。
原刊於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