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乘車優惠是另類「維穩費」

在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和民心向背的狀態下,為何港府要向乘車優惠此「維穩費」開刀?實屬「對症下錯藥」!

2元乘車優惠,始於2011年10月由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內提出,建議65歲或以上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可以用2元優惠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此議得到良好反應,甚至被稱為政府的「德政」。

到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把60至64歲人士也納入2元交通優惠計劃。當時已有不少評論指受惠人士年齡下降,人數增加,而社會老齡化、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逐漸提高,受惠人士數目將大幅上升,對公共財政勢必造成長期負擔。

觸動市民利益 不宜輕舉妄動

最近有議員先後發炮,要求檢視是否應該長期補貼乘車優惠計劃,也有議員要求打擊濫用2元乘車優惠。行政長官上周亦開腔,表示「我要求在針對可能濫用的情况下,我覺得應該嚴厲處理」;至於對2元乘車計劃的不同意見,政府會「納入考慮」。

到底會考慮什麼?是修改優惠計劃?還是會重新檢討是否把計劃延續下去?2元乘車優惠實施了11年,優惠年齡降至60歲之後,受惠人數增加了60萬,連同原來65歲或以上的受惠人士152萬,合計逾210萬人。任何觸動這批人切身利益的動作,都會遇上重大阻力,甚至強烈反對,政府不宜輕舉妄動。

上屆政府準備把津貼計劃擴展到60至64歲人士時,曾委託顧問公司做檢討,檢討報告內提供了很多可供評估該計劃的數據。

經濟較好的城市大多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新加坡、台北、深圳、廣州、上海、北京、東京等城市均推出「長者津貼」計劃。(Shutterstock)
經濟較好的城市大多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新加坡、台北、深圳、廣州、上海、北京、東京等城市均推出「長者津貼」計劃。(Shutterstock)

與海外比較 港60歲享乘車優惠非罕有

該報告輯錄了有關提供乘車優惠的「海外經驗」。所謂「海外經驗」,是指外國推行相類計劃的情况。報告以亞洲城市為研究重點,包括新加坡、台北、深圳、廣州、上海、北京、東京,也涵蓋悉尼、倫敦、紐約、多倫多、溫哥華。報告指幾乎所有納入研究的主要城市,都有向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公共交通優惠。

年齡限制方面,長者優惠的最低年齡門檻通常是60或65歲,而殘疾人士則沒有年齡限制。採用60歲門檻的城市包括悉尼、新加坡、廣州、北京;其餘採用65歲為門檻的包括台北、深圳、上海、澳門、溫哥華、多倫多、紐約。東京則因為人口老化問題特別嚴重、長者比例偏高,津貼門檻定為70歲。

跟其他城市比較,香港的乘車津貼優惠降至60歲並非「罕有」;至於香港較「突出」的是,乘車優惠計劃簡單和容易實施。然而報告指出,簡單的運作安排令2元優惠普遍存在濫用問題,故此報告建議必須堵塞濫用的漏洞。政府現在以實名登記及樂悠咭要附照片,就是接受了報告建議之後的措施。

有報道指,顧問公司報告並不贊成降低受津貼年齡。但細讀報告內容,這部分的討論其實有點模稜兩可,但不能說是「反對」。

該報告表示,2元優惠計劃的財政承擔影響巨大,必須從政策角度作全盤考慮,「政策目標是鼓勵長者(和合資格殘疾人士)融入社區,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降低門檻以涵蓋60至64歲人士,包括許多仍在工作、不一定要經濟誘因才活躍參與社區的人,可能會與既定政策目標不大一致」。

但報告承認:「我們不宜就政府應否作出這項決定(降低資助年齡)提出直接建議。不過,如果額外的經常財政承擔不成問題,也許可以接納公眾諮詢會上的建議,降低2元優惠計劃的門檻。」

報告的結論是「如果額外的經常財政承擔不成問題」,即我們的財政仍有餘力,就可以把受惠年齡下降。公共財政承擔「不成問題」,當然可以降低受惠年齡,唯到底香港的公共財政是否能夠承擔?

其實,檢討報告提供了一系列推算:若年齡門檻保持在65歲,到2031年推算政府為交通津貼要付出的一年開支為46.97億元;而受惠年齡降到60歲之後,到2031年的開支就會增至86.06億元。

公共財政能否負擔這筆年開支?報告這樣分析:「假設名義本地生產總值(GDP)自2021年起每年增長率為5%,作為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經常支出的一部分,票價差額預計將從2018年的1.6%升至2026年的5.5%的頂峰,然後降至2031年的5.3%水平,大致佔該年政府經常開支總額的1.0%。我們相信這些百分比在整體上仍然溫和,而隨着經濟的持續增長,2元優惠計劃應該是可持續的。」

現時長者貧窮率為45%,創10年新高。(Shutterstock)
現時長者貧窮率為45%,創10年新高。(Shutterstock)
Hong Kong / China – April 9th 2019: An elderly man is collecting unwanted boxes from the road side.

顧問報告的預測是否過於樂觀?一切端視其提出的假設,特別是名義GDP增長率能否保持年增長率5%,這是樂觀一派的預測。至於把降低資助優惠年齡門檻說成危機四伏,甚至令公共財政不勝負荷的反對意見,他們的說法背後的財務計算又是如何得出來?反對降低資助年齡的人,似乎沒有提出數據和預測去支持他們的說法!

任何社會政策都可能造成長期公共財政負擔,例如當年政府推醫療融資計劃,希望市民以醫保形式投入更多資源,以免醫療開支成為無底洞,壓垮公共財政!近20年過去,政府公帑用在公共醫療上確實大幅增加,但政府財政仍應付裕如。現在回想,倘政府當年「擔心」公帑應付不來,在公共醫療上撙節開支、收縮發展,我們的公共醫療系統會是什麼一個狀况?

任何一項公共改革,背後都有其社會目標。一般而言,社會目標都圍繞着改善民生、扶助弱勢,令社會更和諧,增加民眾幸福感。

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估計到2039年,全港65歲或以上長者將佔總人口約30%。同時,按政府發表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指出,長者貧窮率為45%(政策介入前),創10年新高。而在人口老化下,預計長者貧窮問題將愈趨嚴峻。

要改善港人生活 政府應積極拓展經濟

香港推行退休保障起步太遲,靠強積金根本無法應付退休後的生活。面對經濟困難,部分年長者仍需工作幫補生計,盡量延長退休年齡,相信60歲或以上繼續工作的人會愈來愈多。大部分貧窮長者從事的都是低薪工作,向他們提供交通津貼,既是福利,也是鼓勵他們繼續工作的一種資助方式。而對其他長者來說,能有政府一筆交通津貼,也有助減輕他們的日常生活負擔。

民建聯是當年大力支持推行60至64歲人士2元乘車優惠的政黨,他們於2020年10月21日的聲明中表示,行政長官所公布有關降低乘車優惠年齡的措施已有財政承擔的分析,「不能接受今天又因財政問題而改變意向,亦不認同指有濫用而放棄推行有關政策」。對於現在質疑2元乘車優惠的言論,民建聯作為全港最大政黨,當年全力支持,現在是否應該公開發聲力撐?

公共理財要謹慎、穩健,《基本法》亦要求財政預算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這是特區政府特別是財政司長的責任。力求收支平衡,節流固然重要,但開源更加關鍵。香港要發展、港人生活要得到改善,政府就應該積極開拓、發展經濟,不能單靠「慳錢」去控制赤字。

民生開支 慳無可慳

政府在2014年發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預計政府開支的趨勢增長為每年5.3%,高於名義GDP 4.4%的趨勢增長率。該工作小組指:「人口老化不能避免。在2018年後勞動人口逐步減少所帶來的限制,令香港經濟在未來數十年的趨勢增長難免受到制約。若開支增長持續超越經濟和收入的增長,結構性財政赤字是在所難免的。」

回歸以來20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公共開支易放難收。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日趨嚴重、年輕人向上游的機會大大收縮,令社會上出現愈來愈多需要政府協助或資助的弱勢群體;即使如何努力控制公共開支,但各種補貼、資助都有確實需要,民眾也有強烈要求,很多關乎民生的開支,其實慳無可慳!

現時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日趨嚴重。(Shutterstock)
現時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日趨嚴重。(Shutterstock)
現時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大局求穩之下 為何向乘車優惠開刀?

政府唯一辦法就是全力催谷經濟增長,令政府收入可以追得上需求日增的公共開支。現在我們的公共財政仍然穩健,只是本地經濟發展一直上不去,這才是潛在結構性財赤危機的根源,跟每年開支幾十億元的乘車優惠津貼無關。

經歷過去3年的社會動盪,現在政府管治應該致力營造一種社會和諧、安定的氣氛。按顧問報告推算,從2023年至2027年,乘車津貼優惠每年開支只在50多億至70多億元之間。這筆開支,可視為香港的另類「維穩費」。以每年幾十億元去維持一項政府的「德政」,換來港人的口碑和讚賞,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這筆開支絕對物有所值,也在公共財政負擔能力之內。我不明白,在當前求穩的大局下,為何要向乘車優惠開刀?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