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教育原動力

資源的不匹配,令那些不希望成為教師的人,最終不情願地在教育界工作,並毫無意義地度過他們的一生;精英卻因為教育界的工時及既有文化等原因而卻步。教育界的新篇章要如何才能展開?

作為筆者在本專欄的第一期文章,首先容許我感謝Education Network的邀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希望我在這裏的分享,能給各位讀者帶來啟發。同時,為了能聽到大家的聲音,我亦把聯絡方式置於文末,歡迎大家指教。

走上創業征途

與這裏的許多作者一樣,我在香港教育大學(前稱香港教育學院)畢業。正如許多人以為一樣,「教院畢業?咁你係咪做老師?」是的,同學們都成為了老師,但很多人也走上另一條道路,就如筆者般,畢業後在香港大學擔任研究助理約一年,之後在香港科學園孵化計劃協助下,成立了自己第一間的公司──一家教育科技初創企業。這個機緣使得從未成為教師的我,直到今天我也在不同方面,跟教育界一直緊密合作。

在那個年代,創業精神並不流行,我是同學中唯一沒有被「僱用」的人,而走上創業征途。創業的旅程中發生過很多事,請允許我以後再與大家分享。說回創業,我選擇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我的家庭背景有關,他們也是商人,但我認為這更多是與我的個性有關,從小我便不想走其他人走過的路。

但是,「走其他人走過的路」對很多人來說,卻是他們的心願。別人走過的路風險好像較低,會有莫名的安心感。根據在學數年的觀察,事實上許多被教院錄取的學生,在入學時並不想成為教師,甚至可能討厭成為教師。他們很多人進入教院的原因,有的是為了一個學位,也有的是只視教師為另一份工,未曾真正重視教育。

經過數年的浸沉,確實改變了部分人不少,使他們發現了教育的吸引力。但是,有些人卻依舊厭惡教育行業,卻可悲地無法掙脫標籤。一來,他們誤以為在大學裏的多年學習,會讓他們愛上教師這份職業;二來,在現今多變的世代下,傳統教育界只着重科目知識,對比其他學系畢業的同儕,自己的眼界和出路相對狹隘。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說教師的工資更高,教師的工作相對穩定,也成為他們「雖然討厭,但卻留下」的原因。

師訓資源不匹配

2010年,當我進入教育學院時,那一年教院裏的每一個人,是的,是每一個人,都在竭力爭取將學院正名為大學。筆者就是第一批「超越教育」課程的學生。這些科目希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並讓他們能從事更多的行業。我的許多好朋友確實在非教育範疇工作,然而,傳統教育類課程的學生仍然主要選擇投身教育行業,包括那些志不在此的畢業生。我非常質疑這對他們、對教育界,甚至對香港的長期發展是否健康。

有一個笑話,專門用來調侃教師:「教你們的老師,在公開考試中的成績甚至比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更差,他們又哪來資格呢?」我無意批評香港教師們的資格,因為經過多年的教育,他們在相關學科知識和教學法方面已經大有進步。這裏的重點,是資源的不匹配。那些不希望成為教師的人最終不情願地在教育界工作,並毫無意義地度過他們的一生。

筆者在港大的那些年,看到很多優秀的學生希望加入教育界,但教育界的工時及既有文化等原因使這些精英卻步。對於很多非教育界的人士來說,學校是一個與現實世界脫節的「獨立世界」,這個獨立世界與現實分離,如同主題樂園一樣使人與外界脫節,令人無法進步,也是精英最害怕的事。

「點亮教育原動力」是教院在2010年代正名期間的宣傳口號,作為大學教務委員會的成員,我了解到大學的使命和願景是希望能通過正名機會,重新振興教育,「點亮教育原動力」,使教育界更「貼地」,更與生活相關。筆者很欣賞政府和大學在這方面的努力,但是,這些進步卻依然遠遠追不上正常社會的步伐,教育界在很多人眼中仍然十分過時,象牙塔中一直維持原狀,而放眼外界,政府在進步,香港在前進,教育界卻依然是數十年前的教育界。

在轉變無法避免的年代,教育界又該如何前進呢?每個人都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傳統的利益相關者堅持着他們心中的正確,而忽略了這個世界每一刻都在變化。要處理這些變化,要讓教育界處於變化之中,實為當今香港最重要的任務。可惜的是,許多人不知道他們不知道的事情(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don’t know)。

《施政報告》即將在10月發布。我欣賞新任行政長官努力強調香港的新一篇已經到來,而教育界也需要「新篇」,這是我一直強調和倡導的。我知道會有反對意見,會有挑戰,但是我們需要這樣做,否則,幻想終究是幻想,教育界的問題亦不如童話主角般揮揮魔棒就能解決。香港永遠無法前進,「點亮教育原動力」也只會是一個夢想。

聯繫作者:

LinkedIn:Kelven KS LIT
Blog: wonders.life
Instagram:@kelvenlit

列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