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師徒的抗爭模式

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小醫治其身,大醫治其國,黃飛鴻這個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能醫刀傷跌打,不攀附政教風雲,開拓了憑個人技藝整治風俗的領域。他以一介俠醫,守護鄉曲小鎮,不沾惹官場的是是非非,偶遇欺凌弱小、傷風敗俗之徒,以扎實的武功挫而敗之,令其改邪歸正,讓升斗小民回復桃花源的和平生活。在傳統社會裏,這可算是儒生以外,能躬行實事、維繫綱紀的君子。

若論黃飛鴻(電影人物,下同)的貢獻,對淳樸的社會風俗而言,是維繫;對高高在上的當權者來說,是維穩。不過,以當時的社會格局而論,在和平的生活環境受到惡勢力入侵之時,敢於維護鄉親庶民的福祉,以智謀面對危機,以技藝克敵制勝,其性質與今人所謂的「抗爭」實在相去不遠。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本文以粵語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1957)(註1)為例,探討他與徒弟一起面對惡勢力的抗爭模式。至於李連杰主演的同名電影,屬於後起之作,加入了政治和民族主義元素,而且較重娛樂性,是以不取。

故事情節

惡霸爛頭蟀闖入黃飛鴻設館授徒的小鎮,縱容徒弟欺負艇戶兄妹,被黃飛鴻的徒弟梁寬等擊退後,再在娥姐的粉粿店打架生事,想找機會與黃飛鴻較量。適逢金花娘娘誕辰,梁寬等未得師父同意,以黃飛鴻的名義報名參加舞獅大會。黃飛鴻得悉後訓斥一眾徒弟任性妄為,但為履行報名承諾,毅然參賽。比賽前爛頭蟀使詐,在採青的設備上鋸斷部分支架,意圖令黃飛鴻失手。結果黃飛鴻憑高強的武藝和應變能力,在徒弟的協助下,舞動獅頭,成功採青,奪得獅王美譽。爛頭蟀不服氣,聚眾挑釁,結果為黃飛鴻師徒所敗。最後黃飛鴻為爛頭蟀療傷,令他羞愧不已,改過自新。

黃飛鴻的多重身份

故事呈現的抗爭模式與黃飛鴻角色的原型直接相關──道統與技藝融合一體,他在故事裏有以下六個身份:

  1. 宗:他承傳父親的武術流派,成為一代宗師,有獨當一面的名望和使命感。
  2. 師:他以武術家的身份向徒弟傳授武術,而武術與個人生死安危直接相關,在治安不穩的民間社會,是大眾渴求的本領,這確立了他的權威地位。
  3. 父:他對待徒弟儼如傳統父親,對他們的素質參差頗能包容接納,不過一旦言談舉止稍有疏失,定必嚴厲訓斥。對外方面,黃飛鴻會為徒弟的冒失行為承擔後果。
  4. 藝:在鄉鎮裏每逢節慶,舞獅舞龍是各門派大顯身手的機會,藉此顯示實力,務求技壓群雄。整體而言,提昇節慶氣氛令民間生活增添活力和藝術趣味,造就了武術家的親和感,黃飛鴻因此得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5. 俠:漢代的《說文解字》引《左傳》:「止戈為武」之說,確立了以武力除暴安良的俠義傳統。在這個傳統下,強者保護弱者是天經地義的事,武術家既有過人的本領,在帝力有所不及的民間社會,理應承擔這份天職。
  6. 醫:黃飛鴻既是武林高手,亦是跌打醫生。中國許多地方的武館同時也是醫館。「醫」的精神就是治療、矯正、復原,由血肉之軀、行為舉止,乃至民間風俗,這是貫通上述各個身份的脊樑──武林高手的使命,進,是「止戈為武」;退,是救死扶傷,絕非任性妄為、報復洩憤或者濫開殺戒。醫、武同源,最終的使命是制止野蠻暴戾,儘量減少傷亡破壞,彌補社會的失誤。

黃飛鴻的成功模式

《獅王爭霸》的情節固然是黃飛鴻角色原型的投映,除了平素融入社區生活得到民眾的信任、立場正義、謀略得當、技藝精純等致勝原因外,還有兩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方向。

首先,在抗爭的隊伍裏,誰指揮誰?我們必須明白,任何抗爭都是講究成敗的較量,付出多少、成效如何絕不能馬虎。如果辦公室裏有政治,商場上用得着兵法,抗爭行動面對水深火熱的危機,如果沒有核心組織統領大局,根本不可能有勝算。黃飛鴻師徒與惡霸交鋒,一切聽命於黃飛鴻。至於現代的抗爭如何建立權威性的調度機制,正是新生代費思量的所在。

其次,在抗爭的隊伍裏,誰在最前線,誰在大後方?如果沒有核心組織運籌帷幄,一切會變成無政府狀態的隨機反應,反應最快的當然是哭訴無門的受害者,或者青春熱血的急先鋒。前者情有可原,但須在「黃巢」與「黃興」之間作出明智的抉擇;後者入世未深,焉知政途險惡?問題不單在於衝鋒陷陣之後是否怨悔終生,更在於「血沃中原肥勁草」,你的犧牲可能成為禮崩樂壞的祭獻,為滄桑世道留下青春的斷層。

在《獅王爭霸》裏,黃飛鴻對付爛頭蟀一馬當先,徒弟只在後面支援──如果我們說抗爭為的是下一代,更沒有理由讓他們陷入險境。記得〈左忠毅公軼事〉(註3)寫左光斗被奸臣所害,在獄中備受折磨,弟子史可法冒死探望他。他激動地把史可法趕離監獄,為的就是不想後輩作無謂的犧牲。這段軼事對於那些慫恿青少年上陣的人來說,應是當頭棒喝吧。

小結

二千多年前韓非子斬釘截鐵地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註4)視之為社稷蠹蟲,必須予以整治。他萬料不到,漢武帝陽儒陰法,將讀書人納入建制陣營;儒家道統又以關雲長的義氣滲入黑白兩道,連孫中山也要借助幫會之力,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上述兩種發展同樣令孔孟之徒感到尷尬──為民請命的路該如何走下去?這問題實在有點無奈蒼涼。

太平盛世的教育以學童為本,尊重個性、解除束縛、循循善誘、滿足所需、鼓勵參與,但行為結果由家庭和社會承擔。這對於新生代的成長來說,當然理想不過,然而抗爭論成敗,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棋局只是個虛擬的比喻,歷史車輪下的斑斑血跡,卻是千真萬確的本體!

面對頑固的高牆,我們真的要站在大後方鼓動鮮嫩的雞蛋撞過去嗎?

註釋:

註1:《黃飛鴻獅王爭霸》(1957)

註2 :魯迅〈無題〉:「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

註3: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註4:《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