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生期盼的至樂呢?莊子說逍遙,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但凡人希望的是什麼?古人說人生有三大樂: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和金榜題名時。更有人乾脆就是一句話:腰纏萬貫騎鶴上揚州。既要富有,又要做神仙。其實,一般人希望在滾滾紅塵得到的,不外權位名利,妻財子祿。古時竟有人意外而得之,結果,他又有什麼想法呢?
道左相逢言談投契
開元十九年,有一個老道人在邯鄲道上旅館歇息。見到一個年輕人,穿着短褐衣,騎着青矮馬緩緩而來,也到旅店休息。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兩人倒談得十分投契,原來青年人姓盧,道人姓呂。談話間,盧生望望自己的衣裳,歎息起來:「大丈夫生於當世,想不到竟然這樣困頓!」道人卻說:「我看你身體壯健,談吐又得體,為什麼要歎氣啊?」盧生說:「我只不過在世上偷生罷了,毫無一點稱心遂意的事。」道人說:「你這樣還不滿意,怎樣才能稱心呢?」盧生說:「大丈夫要出將入相,列鼎而食,福蔭滿門,這樣才稱心呢!我苦於業藝多年,以為有一天飛黃騰達,誰知只得仍在躬耕,有什麼出息呢?」說完,見當時店中主人正煮黃粱給他們做飯,尚未可食,意興闌珊,閉目欲睡。老道人從囊中取出瓷枕,對盧生說:「你用這枕睡一覺吧!包保你稱心滿意。」
大展俊才朝野仰望
盧生便枕着瓷枕,忽然見到瓷枕兩端有孔,便把瓷枕放近來看,見到枕孔愈來愈大,甚而有光。竟然引得盧生可以探步入內,原來別有天地。悠悠忽忽,終於回到家裏。不久,娶得名門清河崔氏女兒為妻。妻子賢淑秀麗,還帶了許多豐厚妝奩過來,盧生頓時生活一改,過着富裕的生活。第二年,竟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官,他盡心盡意辦事,愈做愈好,不斷升遷。因他的政績實在好,地方人士為他立碑頌德,可謂揚名一方,人生得志了。
後來,沒想到被調入京城做京兆尹,掌管京城治安。當時玄宗為帝,遇上夷狄入寇,節度使戰敗身死。甘肅、青海一帶暴亂頻生,皇帝便命他為河西隴右節度使。盧生帶着兵馬,大破戎虜,斬首七千,開地九百里,隨之築三大城堡鎮守要塞。朝廷因而為他在邊陲泐石紀功,恩遇之隆,一時無兩。後回朝廷任御史大夫,吏部侍郎,朝野仰望。
正當盧生望隆之際,不料被當朝宰相嫉妒,設計中傷,貶到端州。三年後才還朝,不久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職,與另二大臣共掌朝政十年,帝主常一日三見,同議軍國大事,時被譽為賢相。
謗隨譽至階下成囚
但不久,又被誣陷,朝中有人說他私通邊將密謀造反,被皇帝親自下詔繫獄。這時官差追捕極急,盧生知道後帶淚對妻子說:「我本家在山東,有良田數頃,亦足溫飽。何苦追求功名利祿,致有今日厄危?現在想再穿短衣,騎青馬,自由自在行走邯鄲道上也不可能了!」感歎之餘,萬念俱灰,便舉刀自殺,卒為妻子所救。幸好朝上有中人(宦官)作保,免了死罪。但其餘被起控的一干人等,全被殺戮。
幾年後,皇帝知道盧生實是冤枉,再用他為中書令,封趙國公,禮遇逾常,又隆望一時,再權傾朝野。盧生有五子,都居高位,與他攀親的人家,都是天下的名門望族,生有孫子十多人。
盧生再度任相,成朝廷棟樑,位極人臣。30多年間,聲名顯赫,名動全國。這時盧生年紀漸大,反而失去律己之心。皇上又常賜美人名馬,良田甲第無數。便驕奢起來,晚年生活淫佚,愛聲色犬馬之娛。這時不想再當政,乞求皇帝准他告老回鄉。但皇上不許,認為朝上不可一日缺他。
盧生終究年邁病臥在床,朝中最有權勢的宦官,也列成隊伍探望他。名醫奉上名藥,不可勝數。盧生極為感動,病中上書對皇帝說:「微臣本來不過是山東一個書生,以耕種田圃自娛。得逢好運到朝裡當官,蒙聖恩眷愛,出將入相,處理事務多年,幸能戰戰兢兢,盡心盡力答謝皇恩。現今年逾八十,命將終結,誠心誠意感謝皇恩浩蕩,永誌不忘」帝主得了奏章,忙下詔勸勉,叫驃騎大將軍高力士探望他,誰知當夜他便過世。
富貴浮雲 黃粱一夢
盧生感到自己去世後,伸伸雙腳,發覺原來是躺在床上。見老道人就在身旁,店主人所煮的黃粱尚未煮熟。眼見景物依然,與入睡前無異。一彈而起,脫口說:「原來是夢一場!」老道人在旁,笑笑口說:「人生於世,亦不過大夢一場罷了!」盧生不禁一陣喟歎,終於搖頭太息說:「世上窮途及顯達的時運,榮辱的感受,得失的快樂與憂懼,生生死死的經歷,我都嘗遍了,也不外如是……今對先生(老道人)的教誨,我怎會無動於衷呢?」說罷,抱拳向老道士深深一揖,拜謝而去。
原著為唐沈既濟之《枕中記》,乃傳奇中較早期創作,帶有玄怪意味。今由筆者譯寫為語體文。全文借盧生夢境描述唐代士子熱衷功名、官吏腐敗與仕途險惡,刻畫出時代的真實感。作者極聰明之處,是借煮黃粱尚未熟短短時間,虛實交替,使主人翁頓悟80餘年的人生,不過彈指間的事。所謂榮華富貴與屈辱,都是過眼雲煙。內容既諷刺,亦有警世意味,是極出色的創作。
有人認為道士是呂洞賓,而盧生既悟人生的虛幻,應即拜呂為師棄家修道。唯筆者認為目下結局更好,盧生悟道回家,愛家人、愛朋友,更愛萬物,餘暇在邯鄲道上漫步散散心,活得更有意義。
《枕中記》之後有人改寫續寫。相近作品之《南柯太守傳》,亦有盛名。但筆者認為本文更勝一籌。元代有馬致遠作《邯鄲道省悟黃粱夢》,明代有湯顯祖改編《邯鄲玄怪意味記》,清代蒲松齡作《續黃粱》,可見《枕中記》之受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