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草案,但因「反修」觸發的示威和暴力事件卻未有平息,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亦開始浮現,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叫苦連天,「四大支柱行業」之一的金融業似乎影響不大,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近日在《香港經濟日報》撰文,指出社會上少數人提出「攬炒」,有些行動甚至針對金融系統,以遂他們的政治訴求。他認為,提出「擠提」之類建議的人,不是無知,便是可耻;他們「攬炒」的希望也很難達到。
這篇題為〈攬炒金融體系難 防渾水摸魚圖利〉的文章指出,香港作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金融業對香港經濟有着重要貢獻。「作為一個細小而外向開放型的香港經濟,就算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這麼大的一個金融市場衝擊,香港沒有一間銀行出現問題,已是一個很好的成績表。」
為政治訴求 損人不利己
不過,如果銀行體系出了問題,將有災難性的影響,「金融業最講信心。香港金融業客戶不單是港人,而是服務全球,只要客戶失去信心,生意便會流失。流失生意很容易,但要再爭取回來便很困難。」
文章指出,社會上有小部分人士提出「攬炒」,有些行動是針對金融系統,以達至他們的政治訴求,「這做法是很危險的,害人不利己,令香港社會皆輸」。麥萃才坦言,最差的是提出這些「提議」的人所付出成本甚少,但要其餘香港人「埋單」,行為十分可恥。他甚至推測:「或許提出行動的不是港人,同時別有用心,目的是為使香港成為他們的櫃員機,方便『撳錢』」。
櫃員機狂「撳錢」 不減貨幣供應
文章列舉了近期有「反修例」人士提出的主意:
一、有人提出從中資銀行提走資金,造成擠提效果。麥萃才指出,這種建議出於政治目的,不能打擊人們對銀行的信心。因為「只要大客戶的錢沒有走,對銀行營運的影響就有限」。其次是現時本港的中小型銀行,大多已被收購,或者有海外股東,如果香港的子公司「出事」,母公司也會有實力去支持,包括提供資金。
二、有網民亦提議,每人去銀行櫃員機「撳錢」,減少貨幣供應,造成拆息上升,「為政府帶來壓力」。麥萃才指出,銀行櫃員機缺乏現金並不罕見,而在下一個工作天,銀行便會補回。如果把錢提走再存入第二間銀行,是不會令整體貨幣供應減少的,若不存入銀行,難道要放在家中的床下底?
再者,香港不用現金的消費方式愈趨普遍。市民有多種支付方式可選擇,就算市面缺乏現金,也不會令社會停止運作。因此,提出「擠提」以求「攬炒」的人,忘記了現金有很多替代品:如八達通和各種電子支付手段,就算現金減少了,經濟總量未必會少。
港幣換成美元 難道放在家裏?
三、又有網民建議把錢換成美金,或將資金調往海外,以「減少貨幣供應」。麥萃才香港的外資流入,主要對象是香港資本市場,若對香港資本市場有信心,政治不會是外資的主要考慮;同理,對於本地資本而言,如港滙沒大幅貶值,亦不會刻意外流。這涉及貨幣發行機制,即港元發鈔需有美元支持。如買美元拋港元,會減少港元貨幣供應,但與「撳錢」一樣,「把美元存入另外一間銀行,不會減少貨幣供應;要提取美元現鈔而不用,只放家中;或把資金滙出香港,對貨幣供應就有影響。前者有保安風險;後者則需要離岸戶口,不是人人可做」。
資金有無外流 可看貨幣供應
四、風波之中,謠言滿天飛。早前有段錄音瘋傳,說有大量資金外流,而金管局將不發放有關流動性,銀行將會倒閉,最終導致金融體系不穩云云。麥萃才指出:「要了解資金是否外流,其實在金管局的網頁,每個工作天,都可以見到貨幣供應數字。只需比對不同時間的貨幣供應,便能知道有沒有資金外流。」
文章解釋,如真的有資金外流,會從幾方面見到:(1)港滙偏向弱方保證,亦即7.85水平;(2)金管局會公布承接了夜間時段的港元沽盤,且規模一般也會公布;(3)銀行體系內的總結餘大幅下跌。「退一萬步,就算貨幣供應下跌,也不代表銀行體系有問題,更不代表有銀行會倒閉。香港已實施存款保險制,每名客戶有50萬元存款保險。」同時,金管局亦有足夠資源維持金融秩序,以及管控好銀行體系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