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日本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對談,探討日本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的發展路向,以及如何應對出生率下降及研究經費減少等挑戰。

編按: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主持《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視頻節目,展示世界各地的教育特點、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在每集節目中,郭位教授都會與一位世界頂尖的大學或中學校長對談,討論世界各地的教育發展和優點,前瞻未來社會的教育需要。一連八集的系列分別拍攝和訪問了德國、南非、印度、日本及中國等多間頂尖學府,以下是第四集《魯迅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的內容摘要。

魯迅是日本東北大學的著名校友。
魯迅是日本東北大學的著名校友。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輩出

位於仙台的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日本東北帝國大學。100多年前,中國現代化啓蒙運動先驅魯迅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就讀,後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併入東北帝國大學成為該校的醫學部,因此魯迅亦是東北大學校友。

東北帝國大學是繼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之後,在日本明治政府成立的第三間帝國大學。這些大學的學科和領域都全盤西化,在短時間內達到國際水準,為當時日本現代化進程,培養了大量的領導和執行人才。二戰結束後,東北帝國大學於1947年改名為東北大學,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東北大學對人才培育、工業發展及科技研究均有很大貢獻。

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左)表示,他們正建立一個國際研究生聯合學院,將學術研究的優勢和教育結合。
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左)表示,他們正建立一個國際研究生聯合學院,將學術研究的優勢和教育結合。

日本自明治時期推行普及教育,致力發展高等教育,培育出大量學術人才,至今日本已產生了28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歐美國家以外獲獎最多的國家。然而,步入21世紀,日本陷入長達20多年的經濟停滯,加上出生率下降,影響大學的收生人數及規模,日本高等教育正面對新的挑戰。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與東北大學校長大野英男教授對談,探討日本的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

明治維新帶來教育改革

郭位教授指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完全改造了教育體制,也改造了整個社會。明治維新汲取了西式的教育和思維方式,中國也在同一時期在高等教育中採取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實踐,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差異呢?

大野校長回應表示,在嘗試理解日本教育的趨勢之前,應該將歷史追溯到明治維新以前。其實在此以前,日本許多地方就已經有自己的教育體系,例如喜歡數學的人,會去證明一些理論並把證據放到附近的寺廟裏(算額奉納)。這種喜歡教育和思考的傾向,為之後日本的科學發展打下了基礎。

他指出,明治維新之後,明治政府派遣了一批最優秀的學生去歐洲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學成歸來後,取代了日本政府之前僱用的外籍教授。例如原子核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及很多日本的科學家,在那時期躋身頂尖科學家的行列,可以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已經準備好在西式環境下開展研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我無法將日本的經驗與中國拿來作比較。」

東北大學前身是東北帝國大學,於1947年改名為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前身是東北帝國大學,於1947年改名為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與中國淵源深遠

郭位校長表示,為什麼中日兩國學習西方的結果會如此不同,無疑是個很大的議題,可以在未來繼續討論,但我們的確可以向日本學習很多。據我所知東北大學有一些著名的中國校友,所以東北大學對中國的發展是有貢獻的,請大野校長談談你的看法。

大野校長說:「是的,我們非常驕傲可以稱魯迅為我們的校友。」此外,在1920年代有兩位數學家陳建功和蘇步青,是在日本大學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陳建功教授後來成為了杭州大學副校長,蘇步青教授成為了復旦大學的校長。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教授,多年前曾是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員和教員,在仙台待過八年,是東北大學的好朋友。

談到東北大學的發展重點及願景,大野校長表示,他們正建立一個國際研究生聯合學院,在研究生層面將學術研究的優勢和教育結合。這個學院包括災難科學和下一代醫藥學,還有數據科學和材料科學等。「我們希望解決國際問題,包括日本的問題,為了能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和挑戰,我們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聯合各個領域的專家。」他解釋,嚴格來說並沒有災難科學(disaster science )這樣的學科,其目的是集合歷史學家、醫學專家以至建築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應對及抵禦災難,當災難來臨時可以減少損失。

日本東北大學對日本人才培育、工業發展及科技研究均有很大貢獻。
日本東北大學對日本人才培育、工業發展及科技研究均有很大貢獻。

高等教育趨向國際化

大野校長指出,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裏,教育不能局限於本國,需要在校園保持一定程度的國際化。現時東北大學四分之一的研究生是國際生,目標是希望本科生有更多國際學生。他希望能為學生提供更全球化的視野及國際化經驗,讓他們在東北大學受教育後,站在世界的前沿。

談到日本有這麼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大野校長認為是有很多人願意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更深入地去思考,而日本也有體系讓他們長期穩定地這麼做。「他們享有學術自由和穩定,以及一定程度的資助,這些資助不需要透過競爭去獲取,當你成為日本國立大學的教員後,你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資助,不需要在校外尋找。」

然而,日本大學正面臨很多新挑戰,例如資助基金可能在減少,還有日本人口在減少,「但我把這些挑戰,包括研究經費的問題,視為我們更積極地參與社會需求和創新,如果我們能達到甚至超過社會的期望,我認為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資助,並且有能力做更多的研究。」

郭位教授總結時說,跟大野校長對談,讓大家知道教育是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需要社會的合作,不只是當地的社會環境,還有全球的社會環境合作,而且我們遇到很多挑戰,需要大家來共同克服。」

《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之四

郭位教授簡介

2008年獲委任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1980年獲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工程學博士學位。郭教授是早衰期可靠度研究的先驅,在電子系統與核能可靠度設計研究方享有盛名,並在納米可靠度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於英華之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及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和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服務城大之前,郭教授擔任美國田納西大學工學院院長,並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高級管理團隊成員。郭教授也是教育專家,對於當代教育在全球面臨的挑戰尤為關切,出版了中文專著《心件:大學校長說教育》(英文版Soulware — University President on Education),引起很大迴響。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