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齊合作 產業創新有賴各地知識交流

五名嘉賓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之間該如何合作,把握機遇面向世界。

香港學者協會5月於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高校.科創.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研討會。研討會嘉賓演講及討論中,指出三地學術交流將如何有利人才培育。本篇報道澳門大學宋永華教授、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教授、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教授、大疆創新董事長李澤湘教授及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之演講內容。

大學互助互利 面向世界進發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教授講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景下澳門大學的角色和願景。作為大灣區西岸唯一一間進入QS/THE世界大學排名的大學,宋永華教授表示澳大會全力配合特區參與建設大灣區的具體工作和部署,並提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澳門定位——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大在人才培養,科研及中葡聯繫機制等方面落實三個「一」定位發展,將繼續以「立足澳門,融入灣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原則,以「合作帶來進步、互利達致雙贏」為信念,積極參與大灣區的高校科教合作。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教授以「聲教訖於四海 創新服務灣區」來形容百年僑校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針,全力配合國家發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宋獻中教授引用硅谷101公路沿線發展成果總結世界級科技創新走廊的三條基本經驗:一、以世界知名大學的知識外溢為依託;二、由密集活躍的風險投資來推動;三、以大規模高科技產業為支撐。

培育創新人才 為國家尋出路

宋獻中教授續說:「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須擔當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者,科技創新應用的領跑者,教育開放合作的踐行者,多元文化建構的引領者,以及決策諮詢的智囊團的角色,鼓勵學生努力成材,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推進科技創新方面,通過機制體制協同,創新平台協同,項目協同,服務協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港澳台僑學生育人平台建設,堅持創新驅動,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教授說到「創新人才不能依靠輸入,必須由自己產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關係區,各自有着不同的制度與文化,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歐盟,人才培養遇到種種困難。因此,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差異性化為合作新優勢才是出路。李教授引用去年於人大會議上提出粵港澳三地的政府和大學,社會參與新時代的「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響應聯大的概念。作為區域高等教育的平台的樞紐,打破現在合作的地理及體制機制上的不合,同時促進青年的國家歷史感與愛國精神,推動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李教授喜見粵港澳三地教育界的響應,今年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第一所大灣區大學。另,深大與香港理工大學成立「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有望成為國際創新的平台,同時推動三地青年科創教育。李教授建議未來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區,獲得自主權,在灣區發展上得到對等合作的政策,未來聯合人才培養項目發展才能得到更大發揮。

改變科教模式 使成果產業化

培養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高校,至於如何衡量一流的高校,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提出一個指標:「院校有多少博士生到世界一流的院校從教;畢業生能否到世界一流的大型企業工作,例如騰訊,華為。」

在各高等院校的不斷推動科教下,大疆創新董事長李澤湘教授提出須將學術成果變成產業以及經濟實力,建起學術與產業的橋樑。然而,產業創新成功機會微乎其微,需要在機制、資源、人員保障基礎上的無數迭次。李教授引用他過去的20多年經驗指出成功培養青年不能靠寫論文或者考試,需要打造一個平台使青年充分發揮技術知識、創新思維、內外在的驅動力,從而達至創新的目的。李教授認為如何教,用什麼方式教非常重要,並引用數據說明學術上表現愈好的學生成就愈差。他續說:「學生的思維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成績。好奇心,團隊合作,聯繫與融合思維,以及快速行動與實踐是創新創業人才所要具備的,而且能在大學裏面培養——從玩(play)到熱情(passion)再到使命(purpose)的創新者培養生態。摒棄舊有的教學模式,重新建立教與學的橋樑,讓學生從興趣裏找到自己的定位與使命,才能夠進一步落地將科教成果產業化。

李澤湘教授認為需要打造一個平台使青年充分發揮技術知識、創新思維、內外在的驅動力,從而達至創新的目的。
李澤湘教授認為需要打造一個平台使青年充分發揮技術知識、創新思維、內外在的驅動力,從而達至創新的目的。

「高校.科創.灣區──大時代的角色與挑戰」研討會三之三

本系列文章:

科創新時代 灣區高校合作充分發揮優勢

共建大灣區 高校企業合力培育創科人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