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沒有和平一切空談 要把大陸市場看成墊腳石

台灣經濟發展進入困局,他認為是因為兩岸融合的廣度、速度和力度有所不及。
編按:台灣《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早前來港,並在香港城市大學以「邁向開放、文明、幸福的一流社會—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的觀察」為題,發表演講。高希均表示,一個社會必須開放才能維持競爭力,而若沒有和平,一切都空談。他希望台灣能與中國有更多經濟上的互動,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教育與開放 維持競爭力

高希均於上年紀五十年代末赴美留學,那時在經濟學的領域裏已有20多個分支,如貨幣經濟學、金融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但還未有教育經濟學。高希均於1964年博士畢業,深感這類研究急須發展,便跟眾多經濟學家組織起來,開始研究、教授。長年研究教育經濟學的高希均指出,影響一個人的終身所得(individuals lifetime earnings)有很多因素,包括出身學校名氣、職業種類、工作地點、性別、家庭關係、外表等,但他指出,數據顯示,最關鍵的是受教育的年數。
他認為,一個國家要維持競爭力,必然要開放。高希均解釋,因為人才、資金、技術、資訊和服務皆會走向開放社會,所以過去很多台灣的精英都流向美國。「有什麼方法比 openness 更有 magic?只要 open,都能發生」。他形容,「一個像美國的真正的開放社會,法治的、透明的、公平的、你可以相信的,美國就是這麼一個社會。」
高希均認為,中國大陸自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變化翻天覆地,正是因為主張開放。他引述《遠見》雜誌所做的四地華人社會進步指標調查指出,台灣的社會進步指標在四地最弱,形容台灣「總是自己打自己」,國民黨與民進黨不能達成共識,難以讓台灣的經濟得到充份發展。他以蔣經國主導經濟政策的年代為例,指出當時台灣平均經濟增長率為9%,但現在連「保1」都有困難,這就是民主的代價。
現場觀眾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命題相當有興趣。(灼見名家圖片)
現場觀眾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命題相當有興趣。(灼見名家圖片)

擺脫戰爭的夢魘

去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於新加坡會面。高希均表示,看到兩岸領導人握手長達81秒,回想的是少年時期經歷過的南京大屠殺、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他看到雙方「緊握的是兩岸的和平」,並形容兩岸和平的橋樑終於構建起來,而「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夢魘已經消失了」。對於馬英九被多番批評,他認為馬英九雖然輸掉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鬥爭,但卻贏了兩岸和平的歷史地位。
1936年,高希均出生於南京,1949年到台灣,1959年才到美國讀書,童年盡是戰亂的陰影。由那時起,他便一直嚮往和平,強烈反對戰爭。他指出,歷史上從沒一個國家因為教育預算比例過高而財政破產,但卻有無數例子因為掀起戰爭、窮兵黷武,以致拖垮經濟令政權崩潰。二戰後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曾經在卸任前說過:「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這正正說明和平的可貴。談到台灣的未來,高希均提出五大皆空論:「沒有和平,一切落空;沒有開放,一切空轉;沒有經濟,一切空談;沒有教育,一切空白;沒有文明,一切空洞。」
去年10月28日,《遠見雜誌》在「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頒贈「和平貢獻獎」予馬英九,肯定他對兩岸和平的貢獻。高希均認為歷史會這樣記載:「馬英九總統(2008~2016),是百年來構建和平、開拓紅利、已見實效的政治領袖。」2008年5月,馬英九接任台灣總統,高希均認為,這8年時間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默契下,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風平浪靜。然而,台灣經濟發展進入困局,他認為是因為兩岸融合的廣度、速度和力度有所不及,令台灣未能乘上80年代起大陸經濟增長的快速列車。他提出,「要把大陸市場看成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

兩岸發展良好互動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2014年中國 GDP 總值已高於東協十國加上日、韓、印度等國的 GDP 總和,其中廣東、江蘇、山東三省 GDP 加起來比英、法都要高,甚至單是上海市的 GDP 已比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個國家為高。高希均相信,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對大陸市場有「三不」,一是不能輕視;二是不可放棄;三是不易取代。他引述很多訪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美國學者,包括 Michael Porter、Joseph Nye、Ezra F. Vogel 等,論及兩岸關係時皆指出:「台灣要設法與身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高希均表示,冀望台灣能盡快加入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
被問到本月中的台灣總統選舉,高希均表示,全台灣都認為當選人將遇到的難題是目前台灣正在衰退的經濟。他認為台灣應站在中國的肩膀上,才能隨水漲而船高,掌握機遇發展經濟。對於中國經濟有否危機,高希均認為,短期內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很緊張,但他指短期分析意義不大。他提出,九十年代李登輝與大前研一在崩潰論和成長論上作辯論,結果證實大前研一才是正確的。他又指,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有問題,但他相信中國政府是全世界中少數「非常有能力處理危機的」。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