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能為國家發展所出貢獻,近年摡括為「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這最初出現於2015年,特首梁振英赴京述職時,李克強總統對他的囑咐。當時大家不以為意,之後充分利用香港特殊優勢這一思路,經常出現於官方的文件中,包括十三五規劃。
經不起推敲的優勢
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特殊優勢,許多人可以隨口便說出一大堆,但這絕大部份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在這幾字的短文,我花不起篇幅去一一推倒。這裏只舉一個例子,大家都認為香港是我國獨一無二的國際金融中心,於金融方面,香港應該有特殊優勢了吧?
根據新華社報導,香港財務顧問協會剛發佈的《香港證券業「全球化」發展的研究》報告,香港150家證券組織中直接經營全球化業務的只有不到20間,且以外資為主,香港證券行業全球化發展明顯落後。
昨天提到的私營英語國際傳媒,是一個少有十分契合「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例子。問題是,這是一個很窄的行當,容不了幾家傳媒,也雇不了多少人員,對香港經濟成不了氣候。
大家細想想,今天有什麼香港做得到的好事,在大陸是做不到的?實在沒有多少。可見香港在我國大城市中間的競爭優勢,已經愈來愈少了。
因此,若單從傳統的比較優勢出發,香港已經陸續被內地大城市趕超,已接近油盡燈枯,去日無多了。今天市場的信息微弱而混亂,如依靠市場信息來作轉型提升的話,商人將無所適從。
香港作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跳板
無可否認,香港還保存某些獨特優勢,但這些優勢需要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它組織起來,才能跳出傳統比較優勢的構陷,重拾活力,對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我在這裏一再強調,特區政府至今沒有放棄要做「小政府」,既無意志,亦沒有能力去重組香港的獨特優勢。如今香港這隻能生金蛋的鵝,正奄奄一息,需要外來力量去救護它。
作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跳板,香港確有所長,可以說,全世界都找不到其它比香港更好的跳板。而且如果國家把香港這樣定位的話,這將促使香港許多傳統產業轉型提升,並且創造很多新的行業,為香港提供新的增長點,和大量優質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這定位與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國策完全吻合,並能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
問題是香港作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跳板這提法已經出現多年,但是國家從未有認真以此作為一個產業政策去推。我們長期只聽到樓梯響,卻連影子都沒有見到。
產業之需要有政策,在在說明不可能只依靠市場力量。國家如認真把香港定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跳板,中央就要運用行政手段,把想走出去的企業往香港推,並且責成特區政府制訂政策措施,以及相關建設,來迎接這一股溫暖的浪潮。
上一階段,中央推了大量遊客來港,香港就是沒有作相對的政策措施,以及相關基礎建設去配合,結果好事變了壞事。
特區政府如認真吸收了上回的教訓,並作出積極配合,跳板浪潮一到,很快便會形成強勁而清晰的市場信息,香港和國際的投資者都會知所適從,在香港作新一輪的實體投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