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報179.01,比之前一周跌0.59%。這次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回落已持續了10周,有人問我是否跌勢已成,可以確認香港樓市已步入蕭條期。
我說,今次香港的形勢比較複雜,不易簡單地下結論。如果一定要我作一個未成熟的判斷,我傾向認為香港的樓市未必會在現階段進入蕭條期。
傳統的分析員,多按照一個地方的政經形勢作為預測樓市的基本因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樓市的前景的確不樂觀。政治上,由於美國已決心打壓中國,香港一定被美國用作向中國施壓的棋子,香港從此進入多事之秋,社會不得安寧。地產作為不動產,無法帶去其他地方,所以無法不受當地政治的不穩定性影響。
另一方面,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是香港服務業的主要客戶。大客戶的經濟發展受到制約,香港作為服務提供者,其發展自必然亦會受到限制。
因此,無論從政治的穩定性來看,還是從經濟發展的潛力來看,香港的處境都大不如前。因此,按傳統的基礎分析方法來看,香港的地產市場理應掉頭回落,再沒有之前那麼值得投資。事實上確有一部分人受這種想法的影響,以致近期一些海外地產的展銷會都人頭湧湧。
然而,真的流向海外地產的資金並不多。當一個人真正要決定應否把一生的積蓄投到海外時,無不會感到猶豫。外國一樣有政經問題,處境並不見得一定比香港好。而且,大部分香港人對外國的環境並不熟悉,要他們對不熟悉的地方落這麼大的注並不容易。有餘資的人或許會牛刀小試;但僅有一注資金的,就鮮有孤注一擲。
現實是,投資香港地產,產權比海外有保障,套現的能力亦較海外高,稅務負擔又比海外低,且外匯自由,隨時可把資金調走。很多投資者左比右比之後,還是決定把資產存放在香港。
若非如此,很難解釋,為何面對中美冷戰與香港動亂,香港的樓價依然有這麼強的抗跌能力,跌幅至今仍未達6%。以近日香港樓市對政府放寬按揭措施的反應來看,樓市仍對好消息非常敏感。這樣輕微的刺激,本來只能惠及初次置業者與金額相對低的中小型住宅市場;但現實卻是豪宅與商業樓字市場也一樣出現了良性互動,交投大增。若然樓市即將進入蕭條期,當不會有這麼積極的反應。
投資者近日憧憬的,是中美談判快將取得協議,而香港的動亂,亦會逐步降温。他們之所以傾向相信好消息,而不去相信壞消息,是因為全世界仍在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資金仍然未找到出路,房地產市場仍是資金的主要避風塘。
近期歐洲已出現名義負利率,在德國已有銀行向存錢的客戶徵收利息,反映我們的世界資金已氾濫到什麼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有租金收入的香港地產,很難進入蕭條期。
負利率是怎樣產生的?
歐洲有銀行向存戶收取反向的利息。有讀者表示無法理解。他認為,如果存錢入銀行還要反過來給利息銀行,那就乾脆把銀行的錢提出來,放在家裏算了,無謂去自招損失。
讀者所說甚是,的確甚少銀行會這樣做。因為一旦全面這樣做的話,存戶就可能會齊齊把放在銀行裏的錢提走,銀行立即面對經營上的壓力。所以,銀行一般只會對新存入銀行的資金收取逆向的利率,而不是一律都收負利率。
銀行之所以要收存戶利息,通常是因為社會上的資金過多,銀行沒法把錢安全地放貸出去。如果硬把錢借給風險高的客戶,只會為銀行帶來更多的損失,所以銀行寧願以負利率去把新存戶的錢趕走。
銀行一般不會向普通存戶徵收利息,因為銀行可以把借不出去的錢存在中央銀行收息,然後把部分收到的利息分給存戶。所以,除非中央銀行也要向存錢入中央銀行的錢收取利息,那銀行才會在沒法安全地把資金放貸出去的情況下,以負利率去拒絕存戶繼續把錢放進銀行。讀者一定會繼續問,那中央銀行又為何要行負利率呢?
在一般情況下,央行會規定銀行必須把一定比例的存款儲存在央行,以控制銀行的風險,避免銀行把所有存戶的錢都借出去。這些放在央行的錢,稱為存款儲備金。對此,央行是會付利息的。央行只會對超出正常存款儲備金的銀行存款逆向收取利息,施行負利率。
歐洲與日本近年出現負利率的原因,是兩地的經濟長期缺乏動力,導致央行不得不推行量化寬鬆的政策,大量向市場「放水(投放資金)」;方法是由央行大量買入市場上的債券(有需要的話,連股票也可以買)。這樣,做生意的人就可以輕易透過發債與發行新股的方式籌集到資金。央行希望可以藉此對沉寂已久的經濟增添多些動力。
然而,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而需求卻因貧富懸殊而釋放不出來。結果,市場上雖然資金充裕,卻沒有多少人願意冒風險借用這些錢去實體經濟投資,資金大量流入債券市場,或被用來購買一些實質資產,如黃金與房地產等,導致市場可以接受的投資回報率變得愈來愈低。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評級較高、風險較低的債券,即使孳息率很低亦有人捧場。在搶購者眾的情況下,這類債券的價格可以被搶高至超過將來可收回的本金與利息的總和,等同負利率。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社會上可提供有保障的投資太少了,投資者只能輸少當贏。一些保險公司與退休基金,他們為了平衡風險,必須在投資組合中持有一些低風險的資產,否則他們就沒法進行其他有風險的投資。所以,即使是負利率債券,他們一樣要買一些。
至於普通存戶為什麼不把錢放在家裏,寧願貼錢給銀行,去做銀行存款,是因為錢放在家裏會有機會被偷,甚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所以還是存在銀行較為安全。
從負利率看黃金投資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各國依然在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希望透過向市場大量「放水」,用低息,甚至是負利率的大環境,去挽救處於衰退邊緣的經濟。
美國的環境比較好一些,曾一度嘗試縮表,逐步令利率正常化。但這個努力並不成功,為了避免債息倒掛,引來經濟快步入衰退的擔憂,聯儲局近月已不得不大量購入短債,以壓低短債的息率,為銀行系統增加短期的頭寸,同時亦可阻止債息繼續倒掛。聯儲局認為,這次操作只是技術性的,不代表美國又再QE。但現實是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又在擴張,利率正常化的目標已沒法達到,若是衰退真的重臨,美國已沒有太大的減息空間。
歐洲與日本的情況就更加惡劣,評級高的債券已出現負利率,足見增發的資金,即使面對負利率,亦沒法流入實體經濟,令QE的實際成效備受質疑。然而,除了QE外,西方國家已拿不出更好的挽救經濟良方。
這種發展令人們擔心,西方的貨幣系統最終會承受不住不斷發鈔的壓力,再也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當一個社會發行的鈔票,長期多過社會生產出來的財富時,鈔票的購買力一定會逐漸被蒸發。
政府原先以為,負利率會推動人民增加消費,增加投資;但人民更關注的卻是如何保值。結果人民紛紛利用政府增發的鈔票去買資產,先是買債券,繼而買股票與地產,最近連黃金也不放過。
過去,阻礙人們投資黃金的一項重要因素,是持有黃金沒有利息收入,現在連存錢入銀行也可能出現負利率,這項投資黃金的缺失已不再起作用。因此,我預期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流入黃金市場。
有一種現象值得投資者留意,就是各國央行已一改之前不斷賣出黃金儲備的做法,改為不斷地在市場上增加購買黃金,以增加自己的黃金儲備。是否央行發鈔發得多了,連自己也對可以不斷印出來的鈔票失去了信心?覺得最穩妥的還是可以有黃金作儲備?
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不難發現,投資黃金是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否則,為何把用紙印出來的鈔票存入銀行有利息收,反而把實金存放在銀行竟然可以一點利息也收不到。這是政府為了保護法幣,才刻意打壓黃金的做法。只要政府容許銀行按客戶存放的黃金數量來放貸收息,銀行是一樣有能力派息給黃金存戶的。所以我認為黃金的投資價值,因各國政府的刻意打壓而被嚴重低估。
近期,黃金在金飾方面的需求雖在減少(這是社會富裕後的必然現象),但黃金作為ETPs(Exchange Traded Products)的投資需求都在增加。相信這是因為有愈來愈多的人已意識到,大量印鈔並非解決經濟無法持續發展的良方,一場毀滅性的貨幣系統大崩潰正在醞釀。資產擁有者為了自保,可考慮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有一定比例的黃金成分;10%是我經常會保持的基數。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