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熱國際學校

猜猜香港最大型最熱門的國際學校是哪家?答案不是漢基、哈羅,而是英基。英基是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的簡稱。1967年港英政府成立英基,為當時在香港的英童提供宗主國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國際學校。
撰文:雲
 
猜猜香港最大型最熱門的國際學校是哪家?答案不是漢基、哈羅,而是英基。
 
英基是英基學校協會(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的簡稱。1967年港英政府成立英基,為當時在香港的英童提供宗主國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國際學校。英基屬下現有20多間中、小學。
 
由於有政府資助(2016年起資助逐步撤銷),英基的學費相對於香港的其他國際學校來說要便宜得多。加上香港本地學校課業繁重,對於希望子女在一個較輕鬆的環境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香港中產父母來說,英基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港人爭先報讀英基

 
因此,英基的學校常年都有很長的 waiting list(等待名單)。很多沒能通過一年級入學面試的小朋友,在等待了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後,一旦學校有了空缺再次獲得面試機會並通過面試,都還是會離開已經適應了的學校,轉學到英基。英基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我們在香港居住過七年。兒子五歲那年進入英基屬下一所小學讀一年級,直至搬離香港,我們一共當了三年零三個月的英基小學生家長。
 
和香港大部分國際學校一樣,英基實行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小學課程(PYP)。這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接受國內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帶來了不少衝擊、驚喜與感動。
 
入學說明會上播放的一段 YouTube,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這段 YouTube 提到現今60%的工作在十幾年前並不存在,以此說明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是學校的教學目標,學校也因此而採用 IB 的 PYP 課程。當時,我對此理念深感認同。
 

英基理念吸引

 
學校採用的 PYP 課程最大一個特點是每年圍繞幾個特定的 Inquiry 主題進行跨科教學,讀寫計算等「基本功」也都融入到這些教學中。例如,兒子一年級時有一個主題是學習 living thing(活物)和 non living thing(非活物)。在這個主題的學習中,孩子們首先認識活物與非活物的區別,繼而通過各種活動分別認識活物與非活物。
 
認識活物時,他們播下種子種植植物;通過書本、農場參觀等活動認識動物;學校甚至請動物專家攜帶爬行動物到學校來讓他們近距離接觸。孩子們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不需要死記硬背就吸收了很多知識。
 
記得當五歲的兒子告訴我什麼是哺乳動物、什麼是爬行動物時,我是何等的驚訝。每一項活動,孩子們需要閱讀很多相關的書;寫一些東西,比如介紹一種動物,農場參觀後印象最深刻的動物等。這樣讀寫便融入到主題的教學中。有些主題的學習會用到數位、圖形、畫畫或手工。
 
保留的兒子當年功課,介紹狐狸。(作者提供)
保留的兒子當年功課,介紹狐狸。(作者提供)
 
PYP 課程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思考。兒子二年級時有一個主題是關於交通工具,通過各種方式認識了交通工具後,最後小朋友們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從東涌到學校(在九龍),你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選項有三個:電車、巴士和摩托車。孩子們要列出各項交通工具的利弊,作出自己的選擇並說明原因。現在我都還記得六歲的兒子頭頭是道闡述他選擇的交通工具時我有多麼感動。
 
PYP 課程還有一個令我頗感意外的特點就是注重母語的學習,PYP 課程認為母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外語。因此學校要求父母繼續在家裏用母語與小朋友交流。學校也提供中文課,用普通話授課,採用新加坡的華文教材。
 

閱讀氣氛濃厚

 
與歐美學校一樣,英基小學非常重視閱讀,學校充滿了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每天可以從教室借一本書回家看,另外每周還可以從圖書館借兩本書回家。
 
班級的書是分等級的,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測試後決定其閱讀等級,小朋友只可以借屬於自己那個等級的書。圖書館的書則可以自由選擇,圖書館老師會為小朋友們介紹書籍,也教小朋友圖書分類的方法,以便他們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書。
 
小朋友們還可以當小小圖書館管理員,幫老師把同學們還回來的書放回書架。可以說學校豐富的藏書和這種鼓勵閱讀的做法,是兒子愛上閱讀的最大原因。
 

當家長義工觀察教學

 
不過,隨着對學校更深入的瞭解,驚喜與感動過後我開始對學校的教學方式產生各種疑惑。
 
最初的疑惑源於一次教室義工活動。兒子一年級第二學期時,我第一次在數學學習時間到教室幫忙,發現小朋友的數學水準懸殊極大。五、六歲的小孩,有的在掐着手指做10以內的加法,有的則已經在做兩位數的加減。
 
為何差別那麼大?通過與其他家長的交流,我發現原來大部分小朋友都在校外補習。不僅數學,補習英語拼音、英語寫作的也大有人在。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留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