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勢力高調介入,是這次反修例風波抗爭的一大特點。至今為止,美國已經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曾在2015年提出,後來在2017年舊事重提,但前後兩次都因參議院沒有足夠支持而告吹,直到今年反修例風波才成事。
加拿大則有60名跨黨派國會議員建議動用《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制裁違反人權的香港官員。英國則有議員建議政府給予香港持BNO居民完整的英國國籍,讓港人知道英國支持他們。
外國勢力矛頭直指港府 以前未見
外國勢力在香港活動,通常只是藉香港為「中轉站」,針對的其實是中國大陸。反修例風波終於突破這一「傳統」,外國勢力直接把矛頭指向特區政府,這是以前沒見過的。正如上面提及,美國政客分別在2015和2017年都提出香港人權法案,均不得要領,直到林鄭政府提出修改《逃犯條例》,引起多個西方國家反對,但特區政府仍堅決去馬,最後導致目前的局面。
外國媒體的分析,西方國家反應如此強烈,是因為特區政府配合北京的意圖而修例,香港已失去「中立」的中間人角色,成為執行北京意旨的延伸力量……外國勢力把矛頭指向香港,林鄭政府的判斷失誤是一個主要原因。
沒有外國勢力撐腰,民間抗爭運動很難成事,這是事實,傳統泛民深明箇中道理,故此經常游說外國政府支持或聲援。反修例風波刺中了西方國家的痛處(在香港蒐集情報隨時會被抓然後移送內地),令它們的支持格外踴躍。
來自北京的評論,都把反修例風波定性為顏色革命,認為是外國勢力在幕後策劃;但這只是外因,沒有特區政府連串決策失誤,特別在「移送逃犯」這個高度敏感問題上不知輕重、觸碰了「紅綠」,西方國家反應是不會像現在般激烈的。
美國要牽制中國 港金融銀行業須留神
香港和美國的雙邊關係一直以1992年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作為框架,20多年來相安無事。從佔中開始,泛民和抗爭派都以推動修改美港政策法,以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作為向北京和特區政府施壓的方法。最後美國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重點不在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反而轉向了制裁港官,及國務院每年提交香港問題報告(其實美港關係法已規定美國國務院須定期向國會提交有關香港情况的報告)。
很明顯,美國並非要即時在獨立關稅區地位和科技轉移等問題上對付香港,這樣做對美國沒有好處(美國每年來自香港的貿盈達300多億美元);美國要針對香港,其實是要牽制中國,而香港對大陸最重要的功能是金融市場;中美對峙,香港的金融和銀行業必須格外留神。
一國兩制變「不可能三角」為可能
現在內地加香港的金融模式,是突破了「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困境的範例:中國大陸保留了獨立貨幣政策,以及維持穩定的匯率,代價就是放棄了人民幣自由兌換。香港的貨幣政策則是維持匯率穩定(聯匯制度),以及貨幣自由兌換,代價就是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港元跟美元掛鈎)。
北京在香港行一國兩制,成功把「不可能三角」變為「可能」,令中國可以三者兼得:維持獨立貨幣政策、維持穩定匯率,及貨幣自由兌換(透過港元進行)。內地雖限制資金自由進出,但可以經香港出入,結果中國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香港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0年前後,加速資本帳開放成為內地的主流觀點,並設下時間表,2015年實現資本帳下基本可兌換、2020年實現完全可兌換;但從最近官方宣傳口徑中,這個時間表已經變得含糊,僅表示「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近幾年滬港通、深港通、中港基金互認等安排,提高了大陸資本帳開放的程度,但很多措施都是經香港進行,內地其他城市仍然無法取代香港。
「窗口」似漸關上 對港非好事
中美貿易戰談談打打,加上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美對抗之勢已成,香港在這場大國「鬥爭」之中沒有什麼角色可以扮演,反而因為「一國」利益要先行,香港只能配合北京的政策,自主發揮的空間近乎零。
北京反制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在周一宣布即日起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的申請,同時對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人權觀察等非政府組織實施制裁。據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此舉是為了「堅定捍衛香港的繁榮穩定」,及「堅定捍衛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香港過往扮演「窗口」角色,內地不能容納的西方物事,都可以在香港生存活動,然而這個窗口似乎正逐漸關上,長遠而言,對香港並非好事!
京無法克服美元霸權 港作用無法取代
中方對美國的反制應該陸續有來,然而在金融領域,北京仍然拿美國沒有辦法,美元霸權令北京無還手之力。
眾所周知,人民幣在2008年之後加速國際化,為的就是要扭轉美元獨霸的局面,然而收效並不顯著。最新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跨境支付的比率佔41%(SWIFT),在全球外匯交易中佔43%(BIS),在全球儲備資產中佔比更達62%(IMF);很明顯,2008金融危機並沒有動搖美元的霸權地位(可參考〈中美博弈的貨幣之維:Libra與人民幣國際化〉,《財經》雜誌)。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可以在貿易議題上叫板美國,但貨幣政策上則人民幣仍要跟美元「掛鈎」,因為美元仍是國際通用的交換媒介、儲備貨幣,在現階段人民幣無法「擺脫」美元,更遑論對抗。
習近平主席在10月24日的講話特別提出區塊鏈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突破口」,一般人認為這是「純科技」領域的講話,但有分析指,區塊鏈有助推出「人民幣3.0」的貨幣體系,可用作抗衡美元霸權,而人民銀行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依託於區塊鏈技術,由央行發行的虛擬數位貨幣,如果被大量數字貨幣交易所接納,就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習主席力推區塊鏈,原來有更深層的「戰略考慮」!(可參考李永峰〈人民幣3.0抗美元霸權 中國推動區塊鏈領先全球〉,2019年11月10日,《亞洲週刊》)
虛擬貨幣的誕生是為了「逃避」央行,它可以「逃避」聯儲局,也可以「逃避」人民銀行。
最終人民幣3.0是否可以抗衡美元不得而知,但美元霸權是中國至今無法克服的困難則是事實。在這樣的現實底下,香港對大陸的作用就變成無法取代。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