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獎基金會(Yidan Prize Foundation)於周二公布由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制訂的「全球教育未來指數」,在35個國家和地區中,得分最高是新西蘭,而以教育質素蜚聲國際的芬蘭、瑞士和新加坡則分別排名第三、四和五,香港只排在第十四位,低於第七位的日本和第十二位的南韓。
特區政府一向以香港學生在國際評估試獲得好成績而自豪,但今次排名頗平庸,究竟香港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這絕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施政報告宜多下工夫
香港的中小學課程較大部分先進國家艱深,所以學生能夠在國際公開學生評估試取得優秀成績也不是太意外。然而,環球開始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傳統經濟模式已逐漸被取代,加上科技一日千里,社會對技能的要求較以往高,一旦勞動市場未能與時代並進,最終只會拖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失去競爭力。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分析,最窒礙香港教育發展的竟然是教育政策,在這方面的排名只是第22位,被新加坡、南韓和台灣遠遠拋離。這個結果顯示制訂教育政策的一眾高官要負上大部分責任,看來林鄭今年的施政報告,要在教育方面下多些工夫了。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也剛完成對本地教育的研究,發現的問題更多,這亦側面反映教育局未能透過教育改革來改善香港教育的競爭力,反而,愈改革產生愈多問題,長此下去,本地學生肯定變成犧牲品。
要提升香港教育質素,教育局應該以雙軌模式進行,正如筆者與一位大學高層討論過,現在本地學生缺乏「軟技能」(soft skills),因此未能發揮本身的領導潛能。不少文獻指出,在孩子進入小學初期已可以開始接受「社交及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最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頂級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s)合作舉辦了關於SEL的大型學術會議,顯示教授SEL或甚至軟技能,在培養年輕學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軟技能硬技術缺一不可
軟實力或軟技能肯定有助提升學生的競爭力,但硬技術(hard skills)對推動本地的教育發展也擔當重要角色。所謂硬技術是指職業教育(簡稱「職教」),歐洲在這方面相當成熟,特別是瑞士、芬蘭、德國等國家,其職教被國家視為教育發展的主軸,非常受國民尊重。然而,職教在香港卻被視為次等教育,這種偏見一日不盡快清除,教育局是沒有可能大幅改善香港的教育質素。
高質素的職教需要商界支持,原因是企業最明白中長遠的市場發展需要,企業亦可扮演「教育僱主」,透過現場教授或學徒制為業界帶來新血,為經濟持續注入動力。
二十一世紀的勞工市場是講求「軟技能」和「硬技術」,缺一不可。如果林鄭希望推動香港邁步向前,改革教育以迎合未來挑戰才是管治王道。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