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戰後義學教育

──五十年代求學經驗

胡子秋及杜慶杞兩位是聖類斯中學教師,教義校是兼職,他們古文根基好,令我一生受益。

我大約是1951年入學,讀一年級,沒有讀幼稚園。一兩年前姐姐帶我到半山列提頓道聖士提反校舍報讀小學(即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前身),心情十分興奮,但老師說我年紀太小,又沒有讀幼稚園,叫我明年再來。我自懂事便很喜歡上學,大哥和二哥在聖類斯讀書,常常閒話說及校中瑣事,非常吸引我。有一天,母親買了一串蔥、一枝毛筆、一本「上大人」的紅字簿回來,連着紅壽包,插上香燭,向當天拜孔子,說給我開學。我恭恭敬敬地向當天鞠躬遙拜,母親口中喃喃說了一些吉利的話。我不知她說什麼,吃完紅飽包,以為可以跟隨哥哥上學了,誰知還是留在家裏,真是掃興。

初入黌宮  特別下午班

終於可以上學了,是和玉明表姐一起由大哥帶到西邊街旁第三街的志強學校讀一年級。表姐年紀較大,分配到第一街分校。我們讀的是「特別下午班」,四點到六點。班主任是一個肥肥的女老師,對我很和藹。叫我坐下用毛筆寫字,寫個「哥」字。我靜靜地寫,寫得一塌胡塗,靜靜的過了一天。第二天我獨個兒步行到學校,感到從未有的孤單,一個人很淒涼,想哭,還沒有哭出來,已到校門,便鼓起勇氣入內。

志強學校其實是一層的一個大廳,用木板以丁字形間成三份。我在小課室,面對黑板,之上是孫中山先生的全身畫像,兩邊是對聯,寫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奇怪好像第一眼已認識這幾個字,恐怕我未入學家人已教我認字之故,印象就是如此。後來要到廁所,老師問那個同學可以帶我去。一個女同學舉手應允,帶我倚着牆邊走上小樓梯,原來上面通達救恩堂。第二天還未搖鈴上課,我要到廁所,便輕車熟路,自行解決。誰知,從廁所走出來,卻被幾個同學圍觀大笑,我不明所以,一問之下,原來我到女廁小便,好尷尬啊!

學校是木檯木椅,兩人共坐。地板是橙色磚地。當時有值日生,由年長同學輪任。他們除擦黑板外,還要掃地。是先灑水,後掃地。當時書本上也這樣教,學生這樣讀,今日學生很難明白這種情況。上課、下課、轉堂都是手搖銅鈴為號,由班長或老師指定年長同學負責。老師進入課室和離開課室,全班都要起立致敬,有規有矩。當時對老師又尊敬,又害怕。

當年小學中文教材是《古文評註》,老師教一篇,學生要分段背誦一篇。
當年小學中文教材是《古文評註》,老師教一篇,學生要分段背誦一篇。

轉讀天主教義學  紮實古文根基

我在志強學校讀完四年級上學期,轉到聖安多尼堂義校,因為免費,減輕家庭負擔。由五點到七點,也是兩小時的學校教育,多了一科《聖經》。但對我影響至大的是國文科,教材是《古文評註》,差不多十歲便接觸古典文學。當時有一位胡子秋老師,是校主任。很多學生都怕他,他教古文很慢,一學期只教完三五篇,教得通透明白。後來當我班主任,我矮小坐前排,天天望着他聽書,不怕他了。後來杜慶杞老師教古文,也教得很好。兩位老師是聖類斯中學教師,教義校是兼職,他們古文根基好,令我一生受益。

當日七時下課,冬天路上寒風凜冽,回到家中已燈光昏暗。家人早吃晚飯,母親給我留菜留飯,熱騰騰的白飯旁總見母親喜孜孜瞧着我吃飯,一碗將吃完便急不及待為我添飯,她說:「吃啦!吃啦!我喜歡看你吃飯,吃多點,吃多點!」當時奇怪為什麼喜歡看我吃飯,長大了才明白,這是無言的母愛!

當年老師批改作文方式。麥老師所書評語儼如書法家。
當年老師批改作文方式。麥老師所書評語儼如書法家。

三讀義學  童膳會派飯

五十年代我還讀第二次義學。是八九歲吧?我和街坊小友周日到高街救恩堂聽道理,記得背誦金句比賽我還得第二,獎品相架寫上「口誦心唯」四個字,不知是什麼意思。主日學的姜姑娘知道我和弟弟沒有英文讀,介紹我們到普慶坊社會福利署屬下中心讀英文,校址後來建成梁文燕小學。原來那裏每天只讀一堂英文,供應午膳。下課後便和二三十個同學一起排隊領取午膳,菜式簡單,但感到新奇有趣。原來是救濟街童的機構,後來知道好像是童膳會辦的。那個年代,街上不少人日得一飽並不容易,能飽餐都感恩,哪想到今日社會的奢靡?讀了月餘便停學了,既不好礙了人家的名額,也因離家太遠。

當年第三街近薄扶林道有一間鋪位,被教會租用傳基督教。周日有牧師講道,我興趣不大。有一天五弟興翔對我說那裏的義學招生,一二年級,兩點至四點,只讀一三五。他的好朋友入學了,和他們一起很好玩,叫我加入。當時我已讀五年級,也想和這些街童玩,學校又竟收容我,我同時讀兩間義學。

那裏只有一班,都是年齡相差三五年的失學街童,且多是兄弟姊妹。入學後我便成大哥哥,一起讀書一起玩,也照顧小朋友。老師很喜歡我們兩兄弟。原來當時有一位王先生,獨力出資辦這小小的義學,只僱用老師一人。每逢周三茶點日,每個同學都由校方供應茶點,一個麵包一杯牛奶,對街童而言簡直稀有而珍貴。吃茶點時由同學輪流講故事。當時我較年長,成了主力,買麵包和講故事。王先生間中來參觀,老師也沒有介紹他,想來是他囑咐不要打擾我們。孩子們都傻傻地好奇望着他,他的臉上卻散發出愉悅滿足的光采!

想不到五十年代西營盤有許多學校。名校有般含道的英皇書院、聖保羅男校、聖士提反女校、聖類斯中學等至今仍在;第三街還有明英中學,水街培元學校,近水街一帶有國民學校、止德學校,酒樓工會小學、創興書院。高街一帶有威靈頓書院、救恩中學、笏臣學校、陶淑中學、志仁書院、東莞義校;尚有西南中學,少周學校,伯南書院;較後有聖彼得小學、李陞小學、潮商中學。西環有八達中學、鐘聲中學。難以想像當年西區儼然教育重鎮。—戰後香港復甦回憶之四

培元學校五十年代作文簿。
培元學校五十年代作文簿。

戰後香港復甦回憶系列文章

戰後初年的香港

身在福中──戰後街頭多辛酸

舊香港──童年小露台

香港戰後義學教育──五十年代求學經驗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