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一代的出路

面對如此困境,香港的年輕一代應如何自處?作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年輕人,必須有自知之明,盡早作出生涯定位,取長補短,不斷充實自己,方能安身立命,否則,很容易在發展的潮流中被淘汰,成為「失敗一族」。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港人

 
一個風和日麗初夏的星期天,路過中環大會堂,看着滿目的菲傭,悠閒地躺在路旁的席地上,開懷的談笑,聊天暢聚、載歌載舞,各適其適,忘卻一周來的辛酸苦況,享受着最基本的人間歡樂。
 
我在想,香港人真幸福,有這一大群離鄉別井、犧牲親人與家庭、愛與鄉土情的外勞。她們來到這個完全陌生、文化差異極大的小島,付出青春與勞力,只為那微薄的薪酬。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有些還不得已,每天過着「晚裝朝拆」的非人生活。香港許多年輕人,有不少都是在她們的悉心照顧下成長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過份的保護與溺愛,只會剝奪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養成過度依賴、甚至頤使指氣的驕奢惡習。豐富的物資、便捷與傭人,已成為香港人生活中的必然。
 

無明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早於1956年,錢穆先生已指出:「香港只有居民教育,而無國民教育;只有職業教育,而無人才教育;只有語言教育,而無文化教育。」在這樣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下,只會培養出能講英語、自私自利、不擇手段、只求生存的人。他們會遵守法律,甚至會信仰上帝,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疏離和缺乏西方深厚的文化背景,終而流於淺薄。教育,必須要超越語文與職業技能的傳習,才能培育出擁有更高境界的人才。多年來,在英國殖民管治下的香港,對中華文化的壓抑和摧殘,是公開的政策。在中國人的社會裏,重西抑中,不重文化素養,只重經濟效益,自是百弊叢生。這一代的年輕人,就在這樣一個只重經濟效益與西方價值觀的環境中長大。明乎此,對今天香港出現的種種非理性現象,如佔中、去中國化、港獨⋯⋯就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
 
只有了解歷史,才能對今天有所認識。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中,描述他復出後,首要的重心,就是教育與科技,這是國家長遠的頭等大事。當年的決定,造就了今天的領導層。回顧今天的香港,這些年來,多少人批評教育與施政,從苦口婆心,到不得已的示威,當政得到了些怎麼樣的啟示?香港表面繁榮,內裏卻危機四伏、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前特首情願把珍貴的公帑隨便派發出去,換取短暫的安寧,而不投入重要的長遠項目。漠視教育與社會危機,一切蕭規曹隨、只向錢看,終於造成今天混亂的局面。
 
年前,在一個辦學團體的周年大會上,我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學校的辦學目的是甚麼?想培養出怎樣的人才?香港、中國、外國或世界,究竟為誰而立?」像投進黑洞,一片靜默。其後有朋友說我不識時務、不懂教育,只能默然苦笑。整個香港,好像就瀰漫着這樣的思維。香港社會,上下交征利,毫無「知止」意識。面對今天的境況,我們還能怪責這一代的年輕人嗎?
 

香港的困境

 
在一個文化與經濟的講座上,講者指出:從統計數據反映出香港的競爭力,正在迅速下降,支柱行業只餘下財經與房產、政府缺乏遠見、商界只顧眼前利益、年輕人擇業狹窄而迷亂,前路茫茫。座中有年輕朋友把憤懣責成於上一代,引起激烈的辯論。有云自身不努力,卻推卸責任於關愛他們的父母,是忘恩負義、不知好歹,身在福中不知福,自暴自棄。孰是孰非,爭論漸而流於感性。
 
我凝神靜聽、深度反思,確各有其理。歷史,往往是由前人作孽,後人承受,再圖脫境創新。今天的困局,正是由前人的錯誤和缺乏遠見所造成,難辭其咎。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劫難,究竟誰是罪魁禍首?中華文化的衰落與國運的沉淪,總不能全怪西方的欺凌吧!今天的香港,也不能單怪年輕人的墮落與時運不濟吧!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物先腐然後蟲生,冰封三尺,絕非一日之寒。當政府與建制派,試圖把佔中與亂港的責任只顧往泛民身上推,而不從上至下、整個社會各階層的根本入手,深自檢討、勵精圖治,則香港的沉淪,將是無法扭轉的現實。歷史告訴我們,黨爭如漢末與明末的頹敗,必會演變成毫不理性的意氣之爭,加速社會的崩潰。而在民主的制度下,恰恰就是鼓勵「黨爭」,因為權力的勝負,不在客觀理性的討論、和高遠的智性思維,卻在莫名其妙的、對數字遊戲的迷戀,不論智慧,單以一時的情緒與票數定將來,這是何其荒謬的制度!
 

香港年輕一代應如何自處?

 
憤懣與迷惘並不能解決迫切的問題,感性的發洩,只會帶來更嚴重的破壞。更無奈而荒謬的,是把對政府與社會的不滿,演化為警民的衝突、中港人民的矛盾,使有識者黯然。面對如此困境,香港的年輕一代應如何自處?
 
青年人最大的資產是青春,最大的機會是發展。凡是未成定局、發展中的新事物,都是年輕人最大的機會。因為舊的行業和社會,往往充斥着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想改變現狀,更不想跟後來者分一杯羹。經過數十年的繁榮,香港屬於已發展的經濟體系,機會相對較少。近年來,中國是全世界發展最迅速的市場。從最顯淺的市場學觀點來看,香港的年輕人,首要是明白自己是怎樣的產品?它的需求在哪裏?有甚麼競爭優勢?弱點在哪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中國全球商貿日益擴張,競爭日趨激烈,中文根底弱、不懂普通話、不懂國情或對中國有抗拒意識的,在人才市場上,競爭力自然吃虧。君不見現在的中環上班族,交談多用普通話與英語?狹隘的本土主義,因為市場的變化,早已不合時宜。作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年輕人,必須有自知之明,盡早作出生涯定位,取長補短,不斷充實自己,方能安身立命,否則,很容易在發展的潮流中被淘汰,成為「失敗一族」。無須責怪別人的錯誤,因為過去已不能改變,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方能脫穎而出,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治世之災皆為祥瑞」。佔中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深自檢討、三省吾身的良機。願港人,尤其是當政者,能為社會的未來與年輕一代着想,拿出高瞻遠矚的智慧,重建一個繁榮昌盛、和衷共濟的香港!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