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回應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於同年11月推出小學人文科和小學科學科擬定稿,以強化小學階段學習。教育局將於2024年9月試行課程,並於2025年9月正式在小一和小四推行。小學人文科課程設計理念是「立德樹人、探究學習、連繫生活」,課程框架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世界與我6個範疇。筆者沒有參與,但估計應該是科目委員會仔細考量的成果。
對於分拆小學常識科為人文科和科學科,意見紛陳,探討焦點不一,如分拆一科為二、修訂課程框架、增加學習內容、強調國情教育和愛國教育內容等。同時,有學者從學習理論探討分拆常識的課題,包括李越民2023年11月20日於《明報》發表〈小學常識科分拆之後──從評估與課程的觀點看〉一文,從評估和課程的觀點對新科目提出意見;以及徐俊祥於灼見名家發表〈學科課程分與合的迷思──建立小學人文科與科學科的慎思〉一文,從學科分合和科目教學本質探討人文科和科學科的發展。
小學人文科的三方面
本文嘗試探討小學人文科的三方面。首先,教育應該重視人文素養。一般而言,科學求真求知,人文求善求美,兩者相輔相成。在學習中,我們經常提及「科普」,然而,我們可否加入「人普」?人普指人文科的普及,即是每個人都學習人文科。「人文」是重要概念,意思是以「人」為本位,講究做人的道理與方法;中國文化思想就是教人如何做人。遠在上古時,《易經》提及「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社會裏以人為本位的說明。
其次,人文科課程內加強國家歷史的元素。10年前,筆者嘗試了解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情況。過程中,兩個發現讓我印象深刻。令人驚嚇的發現是︰不少學生不認識鄧小平!筆者認為,不管如何評價鄧小平,香港人必須認識這位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國家領導人;令人驚喜的發現是︰不少同學希望多認識中國歷史,多學習前人智慧,多憶述前人故事。兩項發現印證了小學人文科加入國家歷史的重要性。
第三,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累積了無數瑰寶,其中最核心的是價值教育。雖然有人認為價值教育是傳統的產物,與時代脫節;然而,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而傳統價值觀不必然隨時間流逝。香港多所大學校訓都體現中國傳統價值,如香港大學「明德格物」(《大學》)、中文大學「博文約禮」(《論語》)、理工大學「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易》和《論衡》)、城市大學「敬業樂群」(《禮記》)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價值元素,以之培育下一代,十分重要!
小婦人的善舉
結束時,筆者嘗試引述一個描述人文素養的故事,這是發生於東華歷史的真實故事。1920年代初,廣華醫院已提供中醫贈診服務,卻因經費不足而未能施贈中藥。1922年4月,一位自稱小婦人的善長到東華醫院捐款580元,並建議廣華醫院施贈中藥。東華總理回覆因為經費不足,無法施贈中藥。
不久,小婦人捐贈1萬元,第二天,又帶來3萬元,幾個月再捐1萬,前後共捐款50580元。當年,5萬多元是巨額款項,也是小婦人一生的積蓄。東華三院眾總理深受感動,另外籌措7萬餘元,成立一筆合共12多萬的基金。1927年,東華醫院以款項購置油麻地新填地街10間舖位,並以租金收入支付施贈中藥的經費。(參考何佩然著《源與流的東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