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字體設計有什麼好說?

字體設計不在於單純解決閱讀的功能,也有其內在美,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雖然字體的基本內部骨架可能不變,但在細微筆畫之處,可能會隨着媒介進步和人對美學的要求而隨之而轉變。

每當朋友問我近來忙什麼時,我都會回覆正忙着寫有關香港字體設計的事情,朋友通常回應是,「香港字體設計有什麼好說?有什麼值得說?香港字體設計有可以說的事情嗎?」甚至乎,在朋友間也想不起香港有字體設計師。

是的!香港字體設計有什麼好說?這是一般人的第一反應,的而且確也有其原因。但不談香港字體設計不是單一例子,就連香港設計歷史(或平面)也鮮有人討論。香港希望打造國際級城市品牌,追求接軌世界,但只顧盲目追趕世界排名,而忘掉或棄丟本身已有的文化,那不可笑嗎?

字體設計的認知與重要性

更令人氣憤的是連設計教育界也提醒我,香港字體設計有什麼好說?「你寫了的文章無人看!」、「這不是國際認可學術文章!」「內容太本土,沒有什麼價值,沒有影嚮力,就算有都只佔設計歷史中的九牛一毛。」更有一位資深設計教授跟我說,「為什麼花時間研究中文字體設計?市場上中文字體款式不是已有很多嗎?不夠用嗎?為什麼有需要不斷設計新的中文字體?它們來來去去都不是差不多嗎?就算要設計,為何不用電腦演算法(Algorithm)來創造更多可能性?」一時間我也無言以對,一下子給他撥了一盤冷水。

文字和建築的設計都經歷了不少歲月,不同的流行派別都從基本結構框架中變化萬千,是每一代新人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框,為美學標準重新定義。(Shutterstock)
文字和建築的設計都經歷了不少歲月,不同的流行派別都從基本結構框架中變化萬千,是每一代新人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框,為美學標準重新定義。(Shutterstock)

的確,香港設計必須與時並進,設計與科技兩條腿走路,是有其必要,也是大勢所趨,亦是設計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未學行先學走,確實是今天香港教學的寫照,將一籮籮蒼白的知識或學術詞彙塞進學生的腦中,結局只會產生出蒼白的新一代。

對一般大眾而言,他們並不在乎用什麼字體,但若要從另一層次去看,字體是會影響閱讀體驗的!為什麼字體設計師仍然努力不懈地研發更多不同的字體呢?是否只是自我膨脹,滿足一己私欲?還是字體設計沒有終極完美,而要不斷追求至善至美?另外,字體的美學是否只服務於商業客戶的要求?還是要提升大眾市民的美學層次呢?一般市民都只會使用隨電腦附送的免費字款,這應該已足夠一般大眾市民的日常需要,但為何在字體市場裏,仍然供應超過千多款或過萬以上的設計字體呢?追求完美是每一個字體設計師的終極目標。字體設計不在於單純解決閱讀的功能,也有其內在美,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雖然字體的基本內部骨架可能不變,但在細微筆畫之處,可能會隨着媒介進步和人對美學的要求而隨之而轉變,例如媒介轉變了,閱讀資訊不限於紙本,在流動電話上閱讀資訊更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在媒介轉變下,設計新的字體以迎合新媒介的要求,也是回應時代的需要。

字體設計也經常被比喻為建築設計,好建築要建立在好的根基之上,建築物的結構必須穩健;字型的結構或骨格的要求也一樣,字型的穩健形態自然地表現出她的美態。文字和建築的設計都經歷了不少歲月,不同的流行派別都從基本結構框架中變化萬千,是每一代新人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框,為美學標準重新定義。

不少評論以「你好,香港」和「開心香港」的宣傳廣告所用的中文字體和整體視覺形象,仍維持昔日舊香港美學元素。(亞新社)
不少評論以「你好,香港」和「開心香港」的宣傳廣告所用的中文字體和整體視覺形象,仍維持昔日舊香港美學元素。(亞新社)

寫這本書的目的

這本書是延續上一本《香港造字匠》(2020)有關探索城市與字型美學的關係,在上一本書我們透過七位香港造字匠的匠人精神來建構鮮為人知的城市故事,他們以不同的文字書寫的表達方式和媒介,為我們的城市空間添加了一層獨特的文化外衣和符號,這外衣反過來也成為我們對特定的城市空間和事物產生共同印象和記憶。書中以三個範疇──字型與交通、字型與工藝和字型與信息來扣連造字匠在這城的參與,以及歷經的社會轉變。

兩年後,《香港造字匠2》於2022年正式展開籌備工作,焦點轉移至近年冒起的香港字體設計師,他們透過眾籌計劃或自資為自己的理想而設計字體。但不幸遇上世紀疫情,本書的籌備工作不得不暫停。

2023年,香港從疫情中復甦,一切按經濟格局與世界重新接軌,自2月中開始,香港特區政府以一連串對外宣傳策略,例如「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和「開心香港」(Happy Hong Kong)等吸引旅客,以圖振興本地消費零售業,並對外表明香港已經從疫情後回復正常。但當中亦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就是不少評論以「你好,香港」和「開心香港」的宣傳廣告所用的中文字體和整體視覺形象,仍維持昔日舊香港美學元素;而網民也狠批「土」味甚濃,比80年代的設計更倒退不少!實在有違了處處標榜國際大都會追求的現代美學觀。看到視覺和字體美學倒退了幾十年,這是否反映香港設計專才已離開香港,抑或是創作者對字體或設計的美學思維仍然維持於80、90年代的水平?所謂「美學露底」,香港恍似從來沒有進步過。

在報告中路政署希望可為街景「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氛圍」。此提議一出,引來市民大眾不少輿論,媒體爭先報導。(Shutterstock)
在報告中路政署希望可為街景「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氛圍」。此提議一出,引來市民大眾不少輿論,媒體爭先報導。(Shutterstock)

另外,在今年5月,路政署在立法會報告中表明有意考慮使用「文悅古典明朝體」作為新的街道名牌字體,而摒棄了沿用多年的「全眞粗黑」和「Transport」字體,並將於三個地方中環港外線碼頭、大圍港鐵站及荃灣路德圍作為推動街景美化工程的試點。在報告中路政署希望可為街景「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氛圍」。此提議一出,引來市民大眾不少輿論,媒體爭先報導,亦令「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不得不出來連番解說當中可能引致的道路安全問題。這反映出香港政府官員對字體於街道名牌的功能與應用欠缺基本知識,而胡亂更換中、英文字體,此舉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所謂「字如衣冠」,若果字體能代表一個城市的美學和文化根底,以這批宣傳廣告及新的街道名牌所用的字體為例,便反映出香港美學仍然不思進取,並落後於人。當鄰近城市及國家不斷宣傳他們的旅遊政策,以比較他們所用的宣傳策略,香港的旅遊宣傳真的被比下去。

面對以上種種,香港字體設計的發展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議題。當香港政府不斷宣傳要「搶人才」,那是否需要留住香港字體設計的人才?但問題是香港是否有字體設計師?若果有,他們的發展和前途如何?

此外,亦可從他們的回應中,扣連不同年代的字體設計師所關注的要點,從而了解香港字體設計師的困難,以至他們是如何回應社會的變遷。(Shutterstock)
此外,亦可從他們的回應中,扣連不同年代的字體設計師所關注的要點,從而了解香港字體設計師的困難,以至他們是如何回應社會的變遷。(Shutterstock)

訪問香港字體設計師

本書以八位本港字體設計師的口述歷史,希望透過他們的成長和經驗勾勒出香港字體設計的地圖。

在訪問中,會將問題分成四個範疇:第一,是字體設計師的個人成長,他們如何與字體設計產生關係?第二,是字體的美學與功能。在設計字體時,他們是否只看重單一方面,還是能兼顧兩方面?第三,就是在設計字體時,有什麼獨特的地方?有什麼關注點?第四,他們在眾籌集資或自資下,投身字體設計工作,具體的工作情況怎樣?他們如何看香港字體設計的發展?香港的土壤是否足夠培育新的香港字體設計師?

透過以上的問與答,希望能讓讀者了解字體設計師的特性和對美學的追求;此外,亦可從他們的回應中,扣連不同年代的字體設計師所關注的要點,從而了解香港字體設計師的困難,以至他們是如何回應社會的變遷。

原刊於《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本社獲三聯書店(香港)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
作者:郭斯恆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作者簡介:

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喜愛街道及視覺文化。曾出版《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香港霓虹招牌手稿──餐飲篇》及Fading Neon Lights – An Archive of Hong Kong’s Visu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