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會堂甲子年

音樂是香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西樂,還是粵劇以至京劇,台上、台下,各自精彩。

上周本欄提到香港大學陸佑堂的音樂盛會,國際音樂家逐一亮相,那是時代賦予的機遇。所謂時代,是指香港大會堂成立前夕。

香港大會堂1962年3月2日揭幕,本周三剛好60年。藝評前輩周凡夫曾以「現代香港的起跑點」著書立說。大會堂之前的音樂演出,大多數以「打游擊」進行,包括學校、教堂、酒店甚至電台、戲院。但老香港其實是有專門音樂演出場地的。只是年代久遠,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記憶停留在社交媒體不斷重複的條目。

為此,筆者翻查十九世紀以來記述,尋找昔日香江音樂演出脈絡。經過一年蒐集、求證,發現音樂是香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西樂,還是粵劇以至京劇,台上、台下,各自精彩。

就以粵劇為例。早於1860年代,在上環太平山街陸續建成三大戲園,分別為同慶、昇平、高陞戲園。其中同慶在1866年英文報紙頭版刊登廣告,指戲園備有全新坐櫈,一連六個日與夜,「以盛裝登台,演出頂級唱功和表演」。該院後來改名為普慶戲園,1902年九龍油麻地建成同名戲園。

規模更大的,是本欄曾介紹過的太平戲園。三層的座位,總數近2000個。1922年迎來京劇泰斗梅蘭芳,率領130人戲班,連演超過一個月。當時傳媒形容演出「實千古一時之盛會、空前絕後之大觀也」。

太平、高陞戲園(開始放電影後改稱戲院)兩大粵劇地標的同時,還有一座由民間眾籌興建的舊大會堂,即現在滙豐銀行、舊中國銀行總行位置。1933年拆卸前,曾經是國際著名音樂家以至歌劇演出的舞台。

這些遺忘了的音符,將會在三月份每個星期天在香港電台第四台《大會堂前傳》,與大家分享。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