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轉型其間錯過了甚麼?

當年香港政府的無知與傲慢,錯過了近十多年國內與珠三角,經濟騰飛所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回歸時,香港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時移世易,內部紛爭不斷,坐擁金山而不用,蹉跎歲月,使原來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錯過了維持與建立未來優勢的良機。競爭力的減弱意味着經濟能力下降,幸而有中央的支持,如自由行、金融中心等,方能維持繼續的增長。尤有甚者,有些無知的港人,更高舉「反蝗」的旗幟,從國內的中國人看來,這是極大的侮辱。嚴重撕裂中港關係,使香港蒙羞。多年辛苦建立的香港形象,一落千丈。這是仰人鼻息、破壞人和,被動而短視,這完全違反了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的中華智慧,必有惡果。

香港轉型

 
回看今日香港,面對紛亂的政情,人們在茫昧中嘴咒,相互指責,是誰把繁華盛世的香港,變成眾皆搖首的示威之都? 許多香港人心中有數,都擔心着有一天天堂變地獄,有些人尚興起移民意念。難道這就是港人治港的結局?
 
自1897年香港割讓給英國時,就開始了「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英國殖民時代,雖經日軍洗禮,戰後國際形勢劇變,趕上迅速的經濟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的繁華大都市。香港的人口,絕大部分都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或為避戰亂、或不願在共產主義下生活,接踵而來的。從前孫文以香港為基地,力圖推翻清朝,有人說香港是「反共、反中國」的基地,當有其歷史與地緣的因由。過去百多年來,適逢中國處於亂世,香港得以獨善其身。因此,香港的經濟繁榮,得以不斷發展,遙遙領先。自1984年中英簽署協議、回歸前後,從國內來取經者,絡繹不絕。曾有傳言謂邀請香港去管理深圳,廣東省也來跟香港洽談,如何緊密合作,開發珠三角地區云云。但當時的香港政府,意氣風發,一一謝絕。如今,時移世易,能不令人反思?
 
回歸後,雖云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但稍懂《易道》、會思考的,都知道境況已異,紙醉金迷、金錢至上的香港,已然不一樣。權力是零和遊戲。殖民地時代,只有英國人說了算,香港人只是順民而已,那有什麼自由民主?選舉制度是英國人退出前留給香港人的一點臨別秋波,好自為之。當香港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後,中央信誓旦旦的保證港人治港、維護一國兩制,許多原來不知政治是甚麼的各路英雄,紛紛畫地樹幟,招兵買馬,磨拳擦掌。而原來的中央特派機構,如新華社,也在中央的制約下,變得極為低調。
 
現世中,最誘人的,莫過於權。有了權力,就可以支配一切,名譽地位、金錢美色,垂手可得。權力會腐蝕人,擁有者總捨不得放下。跟財富一樣,希望遺留給子孫,世代相傳,這是人性。尤其是以血緣與家族為重心的中國社會,這種觀念,更是根深柢固。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害,許多社會的腐敗與紛爭,亦隨之而來 。當英國人退下,空一大片權力空間,形成香港迅速的政治轉型,是「從單一到三重動力的轉變」(註2)。當中國「袖手旁觀」,緊守港人治港的政策時,國際的勢力逐漸淡出,而香港的本土元素,則急劇發展,眾多的政黨成立,為的是想分一杯「權力的羹」。(圖四)
 
圖四(作者提供)
圖四(作者提供)
 

香港人錯過了甚麼?

 
如今,民間的政治團體,日趨激烈,社會的矛盾,無日無之。香港的問題究竟出在那裏?昔日的東方之珠,如何淪落為示威之都?
 
變幻原是永恆,如何審時度勢、知所取捨,是中華智慧的精粹。首先,當香港人令董建華退隱時,就是失去中央完全信賴的開始,接踵而來的「不理性表現」、矛盾與誤解,作為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央,正面對內憂外患,開始對香港失去信心,對自己的權力慌怕有所動搖。雖仍然堅持一國兩制,但對港人治港已產生懷疑,恐防有一天,香港真的被外國勢力所利用,或內部的不穩,成為「顛覆基地」 。其實更重要的是形式逆轉,當年香港經濟繁榮,與國內差距極大,如今,經過十多年的飛躍,逐漸拉近,甚至過而無不及。當人們從貧轉富時,昔日的謙遜,也會蛻變成傲慢、唯我獨尊,反之亦然,這就是人性。
 
當年香港政府的無知與傲慢,錯過了近十多年國內與珠三角,經濟騰飛所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回歸時,香港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時移世易,內部紛爭不斷,坐擁金山而不用,蹉跎歲月,使原來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錯過了維持與建立未來優勢的良機。香港著名經濟學家,我們昔日港大的好同學曾澍基教授,遠於1993年就提出警告,在工業北移的大趨勢下,香港有「曼哈頓化」的危機。因為人口流動被侷限,會陷於「二元經濟」的困局 ── 世界級的金融專業和低技術、低收入並存,很難為數百萬人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註3 )。多年來,他苦口婆心地勸諫港府應積極參與建設未來經濟模式和競爭力,可惜哲人已逝,困境依然。
 
香港的支柱是經濟,競爭力的減弱意味着經濟能力下降,幸而有中央的支持,如自由行、金融中心等,方能維持繼續的增長。尤有甚者,有些無知的港人,更高舉「反蝗」的旗幟,從國內的中國人看來,這是極大的侮辱。嚴重撕裂中港關係,使香港蒙羞。多年辛苦建立的香港形象,一落千丈。這是仰人鼻息、破壞人和,被動而短視,這完全違反了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的中華智慧,必有惡果。
 
除了爭奪權力的遊戲外,香港的恐共意識,在自由民主的氣氛下,開始演變為實際的行動,如公然提出「港獨」、揮舞昔日殖民地的「龍獅旗」、闖軍營、襲警等,日趨激烈。歷史的教訓是: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對這些現象,不論是香港政府、沉默的大多數,與中央各官員,都是憂心忡忡的。正如《易道》所強調,任何狀況,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事物的是非對錯,是相對的,全看你的價值觀和所處的勢位。年前當有人提出佔領中環,問道於我,只能報以苦笑。這是香港的悲劇,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雙方不謀大局、不懂妥協、不明《易道》、不識《孫子兵法》、不諳中華智慧、對解決矛盾的無知、缺乏大歷史觀、遠見與深邃智慧的結果。
 
 
註2:Dr Terence Ng,《從單一到三重動力的轉變》,博士論文。
註3:曾澍基教授(1950-2014),前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著名教授,經濟理論家,歷任香港政府多個小組顧問。熱愛香港、關心中國、放眼世界,對香港聯繫匯率、「二元經濟論」等卓有貢獻。
 
從《易道》與歷史規律剖析香港困境之二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