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新論壇探討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舉辦網絡研討會,探討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出席講者指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醫療保健、工業4.0、消費服務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在大灣區具有優厚發展潛力,可以吸引投資及人才。

Innovation Forum(創新論壇)於2012年起,在英國和歐洲迅速發展,香港創新論壇負責發展其大中華區和亞太區的業務。是次網上研討會於2021年3月31日舉行,由香港創新論壇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徐鍾冰心博士主持,獲全球各地人士踴躍參加,約有180人登記,包括企業高級行政人員、初創企業投資者、創業家及大學研究生。徐博士指出,研討會的主題「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The Trends of Investing in Tech Startups),源自畢馬威中國與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聯合發布的《以創業家精神推動香港轉型》第三期調查報告,並獲香港投資推廣署贊助舉行,對此深表謝意。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大力支持初創企業

研討會分兩個環節,首先探討在香港及大灣區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趨勢。香港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黃煒卓發言時強調,香港緊接亞洲區內多個重要市場,位置優越,並擁有多項優勢,包括簡單的稅制及低稅率;有利集資的資本市場;保障知識產權(IP)的國際法律標準;以及蓬勃發展的創業生態圈。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巨大機遇,黃煒卓指出,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總人口逾7,200萬,地區生產總值近17,000億美元,約佔全國生產總值11%。然而,大灣區的人均生產總值落後於三藩市灣區及東京灣區,因此有很大發展空間。他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本地及海外初創企業發展,有助捕捉大灣區以至中國和亞太區的市場機遇。

香港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黃煒卓表示,香港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本地及海外初創公司發展。
香港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黃煒卓表示,香港政府推出多項政策支持本地及海外初創公司發展。

初創企業與大企業合作「雙贏」

畢馬威中國 – 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兼合夥人朱雅儀以「香港風險投資格局的復原力」(The Resilience of Hong Kong’s Venture Capital Landscape)為主題發言。她指出,畢馬威中國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受訪初創企業家中,大部分相信他們對推動社會發展擔當重要角色,當中近三分二(63%)受訪者認為其經營方針是因應社會需要尋求解決方案。然而與龐大的中國市場相比,香港只是一個小市場,初創企業如要獲得投資,便需要在香港以外的地區發展,擴大規模。

她表示,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增長,但風險投資市場趨於成熟及健康發展。香港初創企業於2019/20年度獲得的投資總額,與上一年度相比並沒出現大幅度下降,同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初創企業的總資助額更增長近一倍。不少初創企業在疫情下仍能吸引投資,例如旅遊及娛樂體驗預訂平台KLOOK於今年1月宣布完成2億美元的募資,發展數位轉型方案。

朱雅儀表示,初創企業及大型企業合作能互惠互利,而且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新世界發展自設廠房生產「香港製造」口罩,每月製造逾700萬個口罩,並與多間非政府組織及商業夥伴合作,創新設立「自助口罩提取機」,免費派發了二百萬個口罩給有需要人士。再者,中華電力(CLP)與多間香港及國際科技初創公司合作,致力提升能源效益,研發可再生能源,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這些案例顯示初創企業和大企業合作能產生協同效應,達至雙贏。

畢馬威中國香港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香港風險投資市場趨於成熟及健康發展。
畢馬威中國香港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香港風險投資市場趨於成熟及健康發展。

大灣區可成為初創企業的國際樞紐

戈壁創投成立於2002年,是中國领先的風險投资機構,董事總經理董和瀚表示,該公司是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在香港的管理公司。戈壁創投發展全球網络,包括美國矽谷、中東、東南亞等地,並致力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投生態體系,已投資超過270家初創企業,包括WeLab、Airwallex、GOGOX等獨角獸企業。

董和瀚指出,大灣區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規劃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尤其有助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擔當連結亞太區和國際市場的角色。他認為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各具獨特優勢,如佛山及東莞是實力強勁的製造業基地,深圳是高科技中心,香港則是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迅速,將會繼北京、上海之後,成為內地下一個國際化初創企業樞紐,具發展潛力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工業4.0、消費服務、金融科技、醫療保健及可持續發展。這些領域均能吸引資金及人才在大灣區發展。

戈壁創投董事總經理董和瀚表示,大灣區發展迅速,將會繼北京、上海之後,成為內地下一個初創企業樞紐。
戈壁創投董事總經理董和瀚表示,大灣區發展迅速,將會繼北京、上海之後,成為內地下一個初創企業樞紐。

香港的金融科技應具優勢

私人投資者及前任FansWifi行政總裁徐安國分享經驗時指出,初創企業應抓緊機遇與大企業一起發展產品和服務,令市場倍增,有助加速機構成長。此外,他曾到不同國家拓展業務,包括澳洲、南非、台灣、新加坡、印尼和柬埔寨等地,體會到掌握不同語言、溝通技巧和跨文化的重要性。

徐安國認為香港的金融科技具備優勢。香港是一個多樣化、具韌性及活力的國際金融科技樞紐。(圖片:徐安國)
徐安國認為香港的金融科技具備優勢。香港是一個多樣化、具韌性及活力的國際金融科技樞紐。(圖片:徐安國)

徐安國認為香港的金融科技具備優勢。香港是一個多樣化、具韌性及活力的國際金融科技樞紐,雲集大量金融機構及擴展中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雄厚市場正在崛起。再者,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支付方式及消費習慣。他相信金融科技領域將會高速增長,並吸引投資,初創企業須與大企業加強合作,應對消費者和新興市埸的需要。

「規模企業」(Scaleup)推動未來繁榮發展

論壇的第二個環節由Innovation Forum的行政總裁Dr Iwan Roberts主持,來自英國及歐洲的學者與企業家,探討初創企業發展為「規模企業」(Scaleup)的過程。參與討論的講者包括英國C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 Prof Shailendra Vyakarnam、德國EBS Universität助理教授Prof Tobias Gutmann,以及英國ScaleUp Institute行政總裁Irene Graham OBE。他們分享了英國及歐洲大型企業與初創企業合作的經驗,提出了富啟發性的觀點。

英國ScaleUp Institute行政總裁Irene Graham(右上)與G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Dr Shailendra Vyakarnam(右下)分享英國及歐洲大型企業與初創企業合作的經驗。左下是Prof Dr Tobias Guttman。
英國ScaleUp Institute行政總裁Irene Graham(右上)與G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Dr Shailendra Vyakarnam(右下)分享英國及歐洲大型企業與初創企業合作的經驗。左下是Prof Dr Tobias Guttman。

Irene Graham指出,根據統計數字,2011年在歐洲成立的初創企業,只有42%在2016年仍能生存,發展為「規模企業」的更只有0.17%。她認為「規模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是確保未來繁榮發展的關鍵。初創企業與傳統企業加強合作,有助進入本地及國際市場,並吸引資金及人才,從而擴大企業規模。

最後,徐鍾冰心博士作出總結。她感謝嘉賓講者對捕捉香港及大灣區的科技初創市場機遇提供了寶貴分享。初創企業除了要配合本地社會需要,亦應放眼於發展亞太區及全球市場。在新冠疫情期間,投資者亦關注企業的良善治理,對社會可持續發展(ESG)的效益,和風險管理等。她又表示,英國及歐洲的講者分享了初創企業發展為「規模企業」,及與大企業合作的經驗,值得在今後有系統地進行深入探討。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崛起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我們應放眼未來,在資金、人才、市場、策略等多方面與政府及大企業合作,互惠互利,促進香港的創業生態。總而言之, 每一次危機都是對既有格局的重塑,每一次變局也孕育着新的機遇。

香港創新論壇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徐鍾冰心博士總結時指出,初創企業亦應放眼於發展亞太區及全球市場。
香港創新論壇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徐鍾冰心博士總結時指出,初創企業亦應放眼於發展亞太區及全球市場。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