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超過600名政商界人士聚首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國家所需 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我參與了第一場小組討論,題目是「如何借助香港資本市場拓展一帶一路建設」,並用八個字表述香港的戰略定位──「背靠內地、面向全球」。我認為這戰略定位自香港在1842年開埠以來,超過100多年都沒有改變,往後幾十年亦不會變。
內地優勢帶動香港
香港在19世紀由一個小漁港變身成為貿易中轉站,外資洋行與華人買辦齊集在這個彈丸之地,進行各類商品的買賣採購活動──無論是進口到內地,抑或出口到海外,都經由香港做轉運。蓬勃的貿易活動背後,衍生對貿易融資的需求。以往貨品要靠船運,商人由買貨、轉售予顧客,等到資金回籠,往往歷時一年半載,中介融資應運而生,更吸引外資銀行來港經營,與本地銀號分庭抗禮。這片華洋共處的景象,正是香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雛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繼續憑藉背靠內地的優勢,突破六、七十年代經濟依賴低技術的輕工業,而日漸失去競爭力的困局,成功為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香港從來都是引進資金、技術到內地最大來源地和跳板,一直佔外商直接投資內地(FDI)的五至六成,2016年FDI總額1,337億美元中,香港佔61%。
另一方面,內地企業經濟改革和提升多年,累積了大量資金,在技術上已開始具國際競爭力,造就走出去的機遇。從十年前開始,中國開始增大對外直接投資(ODI),2016年更高達1,961億美元,當中近六成投資到香港或經香港投資其他地區。由此可見,香港也是中國資金走出去的樞紐和跳板。
香港國際金融優勢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香港自然地成為內地資金「出海」的首選地?我認為與其他商貿和金融中心相比,香港擁有三大獨有優勢,吸引內地企業來港拓展及管理海外業務。
- 地理位置:香港毗鄰內地,在地理和交通上最接近內地市場和客戶,亦與全球各大商貿金融中心有全面和便捷的聯繫;
- 一國兩制: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維持繁榮安定。香港既有「一國」之利,也承「兩制」之便,是與國際接軌的商貿、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樞紐;
- 香港實行普通法,有利國際貿易和投融資。香港也是全球實行普通法地區中唯一真正使用中英雙語制,中、英文同屬法定語言,為國際和內地企業提供獨一無二的法律和司法體制。
上述三項優勢極難被其他中心複製或模仿。截至2017年3月,在港中資企業近4,000家,總資產規模達20萬億港元。它們當中不少都以香港作為其海外業務的區域總部,近年更設立企業財資中心,透過香港高效的金融市場、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國際級金融和相關專業人才等優勢,提升企業營運效率及風險管理水平。
自從特區政府在2016年修訂《稅務條例》為企業財資中心提供稅務優惠,並將稅率由一般的16.5%減半至8.25%,金管局積極游說中外企業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其中超過40家企業表示正在積極計劃或已經在港運作財資中心,當中包括多家財富全球五百大巨企。
一帶一路機遇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央大力支持香港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大作用,並列入國家發展大局。」我認為一帶一路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會良性互動、雙軌並進,因為中國對外的投資和貿易愈多,使用人民幣就愈頻繁。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及支付結算中心,目前全球約七成的人民幣支付交易通過香港處理,每日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成交約9,000億元人民幣,能夠為人民幣的兌換、結算、貸款、發債、上市、資產和風險管理等提供全面一站式的服務,可涵蓋所有參與一帶一路的地區和持分者。同時一帶一路當中的基建投融資活動將會大量使用人民幣作為定價和交易,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倡議兩者相輔相成,香港在過程可以憑藉各種優勢,繼續發揮獨特的中介人作用,盡佔先機。
談到一帶一路,就不得不提金管局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自2016年7月成立以來,我們已經匯集了87位合作夥伴,包括來自內地與海外的多邊機構、大型機構投資者、基建項目建設和營運方、各類專業支援機構等,一同尋找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基建投融資的機會。IFFO的平台角色,正正就是發揮香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優勢,透過促進更多基建投融資活動使用香港平台,為香港市場帶來活力和商機。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支持下,我們正在和一些央企商討合作,研究共同投資機會,進展理想。希望未來會有共同投資項目,能夠引進國際資本,優勢互補,達至雙贏。
中國是全球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香港經濟金融發展的磐石。回顧歷史,只要香港能夠認定方向,自強不息,配合「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策略,抓緊眼前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巨大機遇,定必能為國家和自身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原刊於《匯思》,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