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五星(水、金、土、火、木)連珠,11年一遇,股市大瀉,並接連傳來多位歐美影人樂手惡耗,加上旺角朗豪坊街頭在年初一晚騷亂,令人心傷。幸好香港演藝圈尚算平安,而在首月,劇場好戲頻出,皆可觀可記。
8日在大會堂劇院看前進進陳炳釗《午睡》首演,幾全坐滿,可喜。陳現將歐洲「新文本」本地化,選擇曾得到也斯鼓勵的30年前習作《午睡》來二度創造,把50分鐘戲擴張至3小時。戲講1984年,從歐洲流蕩回港的弟弟,投靠已經在影視文化圈立足的哥哥。兩人久別重逢,談到70年代參與社會活動熱血理想和今天生活冷酷現實。
香港社會火紅紅事件,怎樣與「歐洲新文本」關連呢?
想到一般社運血汗淚戲,感情激烈澎湃,常出現歇斯底里場面,而陳炳釗寫這香港現代史最重要一章,卻冷靜、客觀,從多角度回顧。我感覺陳浸泡在「新文本」思維裏,才會把香港60、70年代熱血激情,化作80年代一覺午睡,確大大不同。
《午睡》集中兩兄弟,沒有劇情,只是小事件,像散文。此戲一個場景直落,布置簡潔,道出昔日革命浪漫在今天變得曖昧複雜,哀而不傷,情濃而不濫。該戲講香港現代史新穎、真實,足堪成為佳作。文宣用上「新文本」無妨,畢竟那也只不過標簽而已。
17日下午場補看莊梅岩多番重演的《法吻》。上半場提到法庭、宗教、道德良心三者「判罪」有不同,讓我期待會是境界高層次哲學劇。可是到下半場,集中講事發時當日男女關係細節上,變回通俗劇,那也不壞。
羅松堅自導自演,兩職都稱職,均吸引觀眾,而女演員蒙潔,外形與演出皆有新鮮感,加添趣味。
23日看下午場 Wit,編劇 Margaret Edson 寫古典文學女教授患癌病,在醫院與治療鬥爭經過,原劇名令人摸不着頭腦,而香港譯名照顧票房,改為《心靈病房》,可以理解。
Edson 在1961年出生,母親做醫院社工,而她則多留在學院裏,間中打各種散工,後來回到大學讀文學博士,又在研究愛滋和癌病的醫院當文員。她在1991年開始寫此劇本,1995年首次公演,該戲可能是她目前唯一劇作,在1999年獲得普立茲文學獎。劇中包含自嘲、幽默、智慧和趣味,並沒因為主角患癌而沉重和悲慘。
Wit 關懷癌病者心情和肉體痛苦,批評大學醫院醫生治療癌病人,為了學術研究。此外,該戲還呈現,文學教授女主角研究玄學詩人 John Donne 的死亡詩有心得,可是她卻無法應付死亡。她完全被擊倒,只剩下 wit(才趣)。
羅冠蘭演出她生平最具代表性角色,混身解數近乎演獨腳戲。(導演鄧偉傑說她演女主角不作第二人選)。同場白耀燦、陳健豪、吳鳳嗚等都把醫療人員演得逼真,(有醫生當顧問)。劇最後,老師(傅月美飾)來探病,與女主角相擁在床上,結局溫暖、出路光明。
24日下午場看 David Henry Huang《黃面佬》,黃哲倫在美國主流劇場不時為華人發聲,我們要支持,少了他便可惜。他畢竟是美國主流編劇,講種族歧視,並不嚴肅難啃,他在此劇更自嘲,說自己抗議別個劇團用白人演員來演亞洲人角色,而他自己推出《面子問題》,亦犯了同樣錯誤。為避免人家圍攻,黃哲倫堆砌謊言來補救,卻愈攪愈鬧大。他甚至擺自己父親黃元上枱,說他創辦的三藩市遠東銀行,收受來歷不明中國存款,有洗黑錢、通敵之嫌。他在劇中並且提到台灣科學家李文和被控當中國間諜案。劇中人事物皆真實存在,時間地點都有說出來,等同「紀錄劇場」。
一條褲胡海輝近年推出過幾部同類作品,眾演員已積累心得,今回演出,駕輕就熟,幾個人飾演十多個角色,清楚俐落,要讚。魯文傑今回飾演黃哲倫,舉手投足,維俏維妙,為整個演出打下基礎。楊吉璽扮演黃父、老僑領,活靈活現,怪不得他近來走紅,演出一部接一部。宋本浩今回並非演戲,坐在台前左角,全場由頭到尾在報告某年某月某日什麼人發生什麼事、講過什麼話。唸出大堆新聞資料,比講20多頁對白還難,真不知他怎樣做到?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午睡》回顧香港社運火紅紅的年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