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後天氣乾燥,身體須補充更多水分。那每天該飲水多少?如何喝?什麼時候喝?喝些什麼?
常聽到每天飲8杯水的講法,普遍來說正確,但亦按個人年齡、性別、天氣、活動量和健康狀況而異。一般體型朋友,每日飲1.5至2公升水便足夠,體重若超過200磅,攝水量可增至3公升,以助新陳代謝。每次飲水宜250毫升左右,喝時避免牛飲,細口細口就好,空腹尤佳,讓細胞慢慢吸收水分及礦物質,緩解口渴之餘,也避免過快進入腸道被排掉。
飲水最佳時機,包括起床後即時補充夜間失掉水分,同時刺激腸胃蠕動;早餐時用以提神展開新一天;午餐時幫助消化;下午時段促進新陳代謝;以及睡前為其後水份流失作儲備。總之,餐前半小時、進食中;及運動前、中、後段飲水,皆有益處。
至於喝什麼,從其他飲料和蔬果,我們也能獲取水分,但總比不上一杯溫暖清水,尤其是腸胃及心臟欠佳朋友,長期喝凍飲恐影響消化,並對心臟構成負擔。熱茶也好,但最近食物安全中心發表報告,顯示常見茶類飲品含高氯酸鹽,過度攝取或會影響腸胃及心血管健康。
中心抽查300多種日常茶類飲品,包括奶茶、檸檬茶和玄米茶,發現大部分含高氯酸鹽,持續攝取過量,可致甲狀腺機能衰退,影響胎兒、嬰孩腦部發展,以及成年人的新陳代謝、心血管、腸胃、骨骼和神經肌肉等功能,同時指出其為天然存在化學物,能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茶飲以外,蔬菜、水果、香料、乳製品也含此物質;至於市面銷售的乾茶葉和茶飲,高氯酸鹽屬低水平,市民毋須過分擔心。
湖南茯茶解毒佳
有關研究亦發現,相比茶類飲品,從茶葉泡出的茶湯高氯酸鹽平均含量更低,其中含量最低的是全發酵或後發酵茶,即黑茶紅茶的高氯酸鹽含量比綠茶花茶少,怪不得香港人飲茶時最愛普洱,原來有我們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的科學道理。
普洱以外,湖南也有一種黑茶,稱為「茯茶」,解毒功能甚於普洱。主要針對身體從食物積累的肉毒、濕毒與奶毒,尤適合現代都市人。從前茯茶都是西域、甘肅、新疆等主要吃肉甚少蔬菜生長之地的民族飲用,因我們中土人士大多沒有消化牛奶基因,而奶具濕毒,所以邊地人會在茯茶加入奶,煮成中式奶茶,減輕奶的毒性。
古時只有兩類人經常吃肉,包括富豪貴族與邊區民族,前者有錢;後者畜牧,多吃牛、羊、奶酪等高脂食物,故常飲茯茶以解肉食之毒。老百姓飲食一般多以五榖為主,因肉食昂貴,只有過時過節如祭祖時才有機會淺嘗。
萬想不到,現代人食肉甚多。半世紀前,全球人類一年約食7000萬噸肉,現已接近3億萬噸,為當年4倍,人均每年食肉量超過40公斤。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公布,世界上食肉最多是西方和中東人,東亞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的數字相對還是低於西方。但港大發現港人每人日均食用大概相當於兩塊10盎斯牛扒的肉,差不多是英國4倍;美國農業部數據亦顯示,香港2008年曾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食肉量最高地區,從健康和環保角度考慮,我們也不可不慎。
都市人每天吃下大量肉食和奶製品,易致營養過剩,故愈來愈多朋友得富貴病或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茯茶恰恰對治腸毒此現代人普遍問題,首要功效是刮油,次為促消化、降血脂等,適合經常大魚大肉人士。因為比普洱更「削」更消脂,較宜肥胖、高血壓、壯健人士,體虛、胃弱、低血壓、尿頻者,則不應長期飲用。
此外,茯茶要舊才具解毒藥性,存放5年以上較佳,其舊葉會發酵出「金花」(冠突散囊菌),一顆顆小粒呈黃色,老靈芝、冬蟲夏草、老中藥片上常有,多生陳化植物上,可助解毒。不吃肉的素食朋友,當然也可以飲用,無肉毒可解,便解我們腸胃皮膚之毒。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