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汝德評林鄭月娥:一個香港的成功故事

儘管林鄭月娥後來調到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任職高官,但在社會褔利署留下的影響卻歷久不衰,揮之不去,亦塑造了此後社署為未來制定的政策框架。

編按: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今年出版新書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譯名為《管治之失:香港奮力求存》,暫未有中譯本),談及特區政府管治失誤之處。本社獲香港大學出版社授權摘譯前言,內容豐富,將分四篇刊出。此篇為最後一篇。

林鄭月娥上台成為第四屆香港行政長官,是香港一則典型的成功故事,亦與她前面三任的行政長官很不一樣。她的事業在擔任行政長官前一直很出色。不過,她保有了一種特質,這就和那些跟她同一年齡層並善用了受教育機會的女性相仿。她們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並自發地犧牲私人時間以服務社群,而在林鄭這一例,她將此當成一種專業那樣竭力追求。她們的事業發展蓬勃。所以,她在政治上有這一獨特優勢:對公眾而言,她上任時的個人威信比前三任的行政長官更高。

由爭取社會公義 到收緊福利開支

她形容自己來自弱勢背景。她的競選政綱第一句就說:「我出身基層家庭,是一個曾在『碌架床』上做功課的學生。」但是在那個年代,有才智的年輕女性並不會因為學費難以負擔而無法接受良好教育──這障礙是本世紀才開始有的。林鄭在中小學階段都在優秀的學校就讀,也贏取了入讀香港首屈一指大學的門券。她最初是個社會工作系的學生,一年後轉到課程較少局限的學系,她亦在大學享受相當多的個人自由。她說自己繼在「中學階段參與社會服務義務工作」之後,在大學時代變成了「反對社會壓迫和爭取社會公義的積極分子」。

林鄭月娥加入公務員團隊時,已是政務職系精英中的一員,又獲選到著名的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回港後,她在政府步步高升。她之所以能夠拋棄自己年輕時「為反對社會壓迫和爭取社會公義」而參與公眾抗爭的熱情,得謝謝庫務局──待在那裏工作,有如讓庫務局向她下了漫長但奏效的咒語。正是在庫務局,她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社會服務的開支對政府來說,是一種需要提防的毒害。她轉而相信香港的公共財政經常緊絀,故此削減開支就是首要考慮。她也被說服,認為財政穩定只能靠政府部門採用私營機構的運作模式方能維持。

2000年,林鄭調到社會福利署出任署長的時候,着手改革社福署的管理和撥款。她宣稱「用在社會福利的每一分錢,都是佔用了其他政策範疇的資源」,結果造成社署服務在每年香港預算案中只值得低排序的印象。對於社署項目獲分配資源不足,她的補救方式是在商業世界尋找合作夥伴。她表示,「私營界別的參與」可以「透過企業和效率,找出更合符經濟效益的方式來提供公共服務」。她忽視了那些利字當頭的商界行政人員,與提供關顧服務的專業人士之間的根本差異。

私營房屋失修 政府撇清責任

儘管她後來調到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任職高官,但在社會褔利署留下的影響卻歷久不衰,揮之不去,亦塑造了此後社署為未來制定的政策框架。從社會服務的質和量來看,這對社會上的有需要人士而言,代價未免太大了。

2007年,林鄭接受任命出任曾蔭權班子的發展局局長後,繼續模仿商界的做法。在她最重要的職責當中,一件要緊的事就是解決私營房屋範疇一個逐步形成的危機;在這方面,樓宇失修和管理不善都是導致危及公眾健康及安全的樓宇數字向上攀升的原因。林鄭成功地將政府在解決危機方面的角色淡化到極致,全靠她把緊急維修措施與創造就業混為一談。

林鄭對「政府最小干預」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她的信念到了2010年發生一幢殘破舊樓坍塌的奪命事故後,仍然堅定不移。如果當初有足夠的政府人員把關,切實執行安全條例,這樣的意外本可避免。

儘管如此,作為對樓宇安全負責的局長,林鄭的評述是「歸根究柢,修繕樓宇的責任是屬於業主的」。這句話撇清了政府的責任,讓公眾繼續置身於他們根本無力控制的危險環境和威脅之下。

書名:A City Mismanaged : 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管治之失:香港奮力求存)

作者:顧汝德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本系列文章:

顧汝德:由董建華到林鄭月娥 四屆特首出了什麼問題?

顧汝德:董建華和曾蔭權為何落得如此結局?

顧汝德:梁振英上任 不幸的開端

顧汝德評林鄭月娥:一個香港的成功故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