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預算案都有評論指財爺措施「沒有驚喜」或「沒有創意」,彷彿預算案是影視娛樂節目,要年年推陳出新、鑊鑊新鮮才算過癮。其實驚喜創意最欠奉的,反而是每年例牌評頭品足的專家,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觀點,什麼投資長遠發展、結構性赤字、一次性措施之類,年年如是,都係得一個悶字。與其將這些「分析」重複一次,我還是從其他角度討論好了。
6年前的財政司長曾俊華,他委任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做了一份長篇報告,指按照當時趨勢增加政府開支的話,最快7年後出現結構性財赤,最快2028年用盡財政儲備。為了應付此財政困境,政府更成立了2000多億元的「未來基金」。
6年後的今日,在這一份預算案中,「結構性財赤」隻字未提,財爺(陳茂波)更這樣預測:「預計至2025年3月底,財政儲備為9371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26.5%,或15個月的政府開支」。最快2028年用完,跟2025年剩下9000幾億元,兩者的距離相差甚遠。相比6年前,今天預算案的預測可謂相當樂觀,到底其中出現了什麼變化?是政府支出升得沒有預期快,還是收入比預期可觀?
對香港政府來說,5年是太遙遠了,就算財爺預測明年1300幾億元的赤字,根據以往經驗,也只要聽住先。預算案的困難所在,的確是結構性的,是源自資產市場的大上大落。佔政府收入好一部分的印花稅和地價收入波幅甚大,過去好一段時間都是「大上」,今年卻是「大落」,於是財爺就順理成章為明年作悲觀預測了。
一直支持政府派錢
至於派錢1萬元,用有效率的方法減少政府浪費,在逆境之下幫補市民生計,我當然贊成。「經濟3.0」的忠實讀者,都知道我們三人一直支持政府派錢,過去7年寫了大量文章解釋,只是一直是少數聲音。到了今天終於「夢想成真」,感覺最有趣的,是見證着一眾過去一直反對派錢的專家和時事評論員,近來紛紛跟隨民意轉軚支持派錢,好像從前寫過的講過的都不算數一樣。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原來不是政客專利。派錢1萬元固然皆大歡喜,但令我更感到欣慰的,是多年來「經濟3.0」的政策主張堅守consistency,不會隨波逐流,只說自己相信的東西。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