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總裁王衛:創新關鍵在於一念之差

年輕人不一定個個都是化學家,所以創新不一定是研發一個全新的東西,可以是在已有的東西上加工,也是創新。

編按: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辦、騰訊公司承辦、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導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於6月20日舉行,內容圍繞國外灣區經驗分享、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等多個大灣區發展的核心議題進行探討交流,嘉賓講者陣容鼎盛,以下是分論壇「科技創新」,內容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驅動因素,企業如何推動灣區的創新發展,由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主持,嘉賓包括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李家傑、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當日的論壇內容節錄如下:


陳繁昌︰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先說幾分鐘。大灣區是我們學校在20年前已經有的概念,我相信在20年後談這個計劃一定比當時有更大的優勢。剛才大家也聽了很多香港在人才、金融、企業和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我們在世界頂尖的互聯網業有騰訊、製造業有格力,還有順豐這樣的大企業在大灣區,而我們學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也不錯。最近公布的QS大學排名,我們學校也排得延前的。當然排頭幾名的都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大學,可是以城市排名來看,香港是第一。頭100名的學校中,香港有5所大學在內、倫敦有4個、波士敦和三藩市只有2個。我想在20年前,香港應該一個排名都沒有,所以我為我們學校感到驕傲。

可是我們的製造業在未來的10年都不夠。而且我們不止要製造,市要創造,那就要看我們的創新人才夠不夠?我們的思維夠不夠?還要就是大學、企業、政府都有一個角色在裏面。所以想台上的嘉賓說一說這些方面的意見。首先請格力的代表說一下他們的看法吧。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介紹嘉賓。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介紹嘉賓。

董明珠:格力是一個專業化的空調企業,但是到了今天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格力已經是一個多元化的企業。它知道科技對一個企業的生命和持續發展都很重要,所以格力一直不斷挑戰自己。我們有一個萬人研發隊伍,作為一個製造商,組織一個萬人研發隊伍是不可能想像的事情。但我們願意作出投資,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盡可能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對社會作出快速貢獻。格力認為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的時代,僅僅做空調已經不足夠,更不用說未來的智能家庭。所以我們認為,在未來,效率更重要,於是我們有了自己的機器人、數控機床、模具等等,這些都是支撐未來工業發展的重要工具。

剛才在台下,我跟馬化騰說,我們可以有更多合作。因為他的優勢和我的優勢「強強聯合」,我們就節約了很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做更大的事業。不僅是為中國,更為全世界做貢獻。我理解的大灣區是一個人才交流的平台,我們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更多。以前因為區域局限,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現在有了大灣區,就不用跨界,可以暢通無阻地合作,對製造業來說非常有價值。

前面提到學習。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人才是為了貢獻社會。所以教育做得再好,也是要讓這些人才走向社會,做出有價值的事情,那才叫培養了人才。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還有很多值得討論和研究。香港、澳門和廣東,我們要互相認識。對方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我們要學習的地方。這是共存共融的時代,大灣區的前景非常美好。最後還是要做一句廣告,大家記住要用格力空調!因為格力現在掌握的核心技術已經引領了世界這個行業,他成為了領導者,謝謝大家!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
陳繁昌︰謝謝。馬總,我知道你之前參加了「Hong Kong X」的計劃,讓青年人多接觸。那一年以後,這個計劃對你有什麼影響呢?跟騰訊的發展有沒有什麼關係呢?

騰訊對創新的看法

馬化騰︰「Hong Kong X」其實更像一個複製汪滔跟澤湘教授的奇蹟。可是我們都知道,計劃經濟或複製不一定有預料的效果。不過,可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敢思敢想,無論結果是大是小,能令他們走過這一個過程,他們以後走入社會,即使不馬上創業,也可以在公司中組織一個好的團隊。比沒有經歷的人要好。我大學時看見師兄的畢業展,也會抱着「學師」的心態,也就是模擬創業,那對我而言已經是個很好的經驗。

企業看一個人有沒有激情,就是看他有沒有把創業當成是他自己的事情、有沒有對事情上心。所以說我們這個平台不是很功利地看你賺多少錢,而是作為一個長遠的教育平台。培養出有激情有能力的人。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陳繁昌︰你可以說一下騰訊對創新的看法嗎?你看見現在很多美國的企業都很注重Roboticsc(機器人學)、大數據等等,你對這方面有什麼看法?

馬化騰︰這涉及到一些人工智能的事情。在5、6年前,大家都在談Mobile First(移動優先),可現這個浪潮也已經過了。現在大家都在討論AI First(人工智能優先)。那我們都看到這個浪潮到了,每一個領域的後台、前線都考慮到如何和人工智能配合,否則可能會失去先機,所以我們在內部有超過四個團隊都會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研究智能開發。

最近我們比較新的開發是在圍棋方面,大家都知道的Alpha Go。那我們自己開發的圍棋程式叫「絕藝」 (Fine Art),也在最近的日本的一個大賽拿了冠軍,贏了日本和法國。不過Alpha Go沒有參賽,要不然的話也不知道能不能贏過他,所以我們也算是世界第二。不過我們的目的不是圍棋本身,重要的是研發它自我博奕的技術,將來運用到醫療、量化金融、製造業方面。讓它可以自我修正產品、自我學習。

陳繁昌︰王總,我知道你們的順豐也有很多科投包含在裏面,你能說一下嗎?

王衛:我認為今天講了很多環境、很多人才、很多大灣區裏面需要的條件。我想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大灣區和創新的部分。我覺得創新在於一個「念」。我們經常說︰要有好的科技,就需要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就需要好的生態環境,好的生態環境就需要文化。而我認為每這一個環節當中,一念之間的差別都會很大。

這一念的決定可能在短時間看不出差別,可10年以後,這個差別就會非常、非常大。舉個例子,11年前,當時我對騰訊的理解就只有QQ,我認為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特別。可 10年、11年下來,差別大多了。這10年來,我一直在馬總身上尋找原因,近期我才找到了答案。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

其實,就是一念之差。

我這一念是在於︰我只顧着打造內部的生態環境、專注做自己的產品。但馬總除了打造自己的內部環境以外,還打造了外部的整個生態環境。而這種更開放的取態,令騰訊和它不同的合作夥伴贏得了更多的機會。我認為自己很厲害,其實我自己只是把內部產品做好。可最終就是兩千億跟兩萬億的區別。

我想告訴大家,念頭的差別很重要︰開放與保守會產生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做老闆的固步自封,自以為了不得,不跟人家合作交流。在未來,這個企業肯定會被邊緣化。所以我更同意,大灣區是互贏、互通、互聯的一個網絡。不同角色進行分工,贏家是整個大灣區的所有參與者。

所以我認為,所有在大灣區裏面的企業,也應該有這個理念。學校、政府也要有這個理念。我建議,我們定期跟學校做些共同合作的項目,跟政府也互相交流一下。我們讓政府的人來做一做企業,我們也去政府交流。或者我去騰訊管一管,馬總來順豐管一管(開玩笑)。我也覺得CXO真的很有意思︰每個企業開一個X部門,這個X部門專門跟不同企業互相對接。這些人可以去騰訊跟X部門開會,甚至這些員工可以去那邊上班,你那邊也可以派人來順豐上班,甚至去董總那邊上班;而董總那邊的人可以去派件。這就是最好的組合。

我們怎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就是來自於我們跟大學、企業之間的合作。在大灣區裏面,所有的企業共同搭建這種X部門,一起可以把所有的優勢結合起來,用腦震盪(Brain Storming)的方式做出產品和服務,讓整個大灣區可以創造出更新的產品和服務來,這是我的建議,謝謝。

建築界眼中的創新科技

陳繁昌︰李總,你是建築界的代表,你怎麼看這個創新科技呢?

李家傑︰好,那我就接着說吧。先說一下房地產怎樣受科技所影響。科技公司BAT在收入裏面有一大部分是靠廣告的。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廣告費呢?就是因為他們有流量。他們把很多人的網絡流量包含在自己的門檻裏。那房地產是做什麼的呢?例如商場,我們有人流。當我們想辦法把人流累積以後,我們可以收到資金。可是現在一些較偏僻地方的人流已經愈來愈少了,人流都去了BAT。那商場的收入就愈來愈少了,廣告費就少了。廣告費其實就是商場的收入。所以我們預見,在未來的20年,商場的收入會愈來愈少,可能會受很大的影響。

那辦公室又怎麼樣呢?現在還未有太大的影響,可是我們最近有一個新的科技叫Hollowgram,就是他可以投影開會。可能在未來的五年、10年,那我們可能就不用回公司開會。有些跨國集團開會要飛來飛去,那也要成本。要是有了這個科技,未來辦公室的需求亦會大降。

那只有一樣房產有利,就是住宅。因為大家在家開會,對住宅的需求就多了。那建造業有什麼影響呢?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樓價太貴而買不起。樓價貴主要因為地和薪金高︰地是政府的,所以價錢一定貴,不可以降低;而建造費,請的是外地工人,也不可以降價。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科技。我們有沒有科技令建樓的時間縮短︰例如把建樓的時間由三年縮短為一年,那我們就可以收回百分之六材料費,成本減低,可以把省下來的錢回贈給市民。

另一方面,就是科技可否取代人?在過去的10年、20年以來,建造業都沒什麼改變。可是深化研究人工智能,就可以把現在風、火、水、電圖則以人工智能組合,再畫出來,減少人手成本。還有就是「眼睛︰利用人工智能檢查工序,像圍板有沒有圍好、鐵紥好了沒等。因為這些用電腦看不出來,要是有了這個程式,就不用人來上班、檢查了。現在我們還在研究「手腳」,因為地盤的東西很重。我們的物料以噸計,根本拿不動,可是我們發明了一個可以動的,那就可以減少物料的秏損。我相信未來10年,一定有公司可以研發出一套完整的建房程式,那就可以把成本降低百分之20。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李家傑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李家傑

三個不如其他灣區的地方

陳繁昌:龐校長,你跟我們科技大學的名字差不多一樣。剛才有人說香港比較小,你們澳門比我們更小,所以我想聽一下你對大灣區、科技創新方面的看法。

龐川:謝謝陳校長。接到邀請之後我一直思考該從什麼角度看大灣區?我先比較其他幾個灣區和我們的灣區各自有什麼優點。從人口、土地面積、貨櫃的運輸量、航空的運輸量來看,我們都超過他們,GDP也差不了多少。日本的東京灣區最特別的一點,是它集中了國家40%到50%的GDP在這個灣區,還有很多的重化工業和重鋼鐵工業。相比之下,我們和紐約灣區差不多。

那我們差在什麼地方?我們跟其他幾個灣區相比有三個地方差:一,是我們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比不上人家;二是我們把新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的能力趕不上人家,也就是我們缺少企業家,像在坐這樣優秀的企業家太少,我們需要更多的企業家,把我們的新知識轉化為這樣的生產力;三是我們缺少國際文化。

第三點我今天不說,我想集中在前面兩點。我們找到了問題、找到了差距。作為大學教授,我自然想原因是什麼。我之前和香港中文大學在澳門研究︰為什麼澳門的經濟多元化總是不盡如人意?研究來、研究去,發現問題很簡單。就是我們博彩業的投資回報率最高。我投100元給董小姐跟投100元給博彩業,董小姐您那邊肯定辛苦得多。

之前我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夠,以前我們只要Copy就可以了,不需要那麼辛苦地創新。但是現在,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愈來愈好,我們整個社會對於創新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未來怎麼進一步解決新知識不足和生產力轉化能力的不足,是我們大學進步的方向。高興的是,陳校長的香港科技大學和我們澳門科技大學,在創造新知識方面做了很多的功夫。可有點可惜的是,在培養企業家方面,我們大學能做的非常少。

我自己教統計學,我跟同學說,統計學是術,這個術可以教;但企業家精神是道,道是靠悟出來的,不可以教。我相信在座四位,也沒有人教你們做企業家,而是你們自己感悟出來的。所以我希望,大灣區在創造新知識方面,大學可以做更多。另外就是,我們希望整個社會對企業家有一個更好的氛圍,鼓勵更多的企業家。讓他們把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轉化成生產力,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

陳繁昌︰最後,可能有些年青人對科技的前景好像沒太大的信心,像香港的年青人在大學選科,就不太敢選科技相關的科目,大家可以給他們一點信心嗎?

李家傑︰年輕人不一定每一個都是化學家,所以創新不一定是研發一個全新的東西,可以是在已有的東西上加工,這也是創新。而我看到,不一定準確,以前的製造業,是先有科研,科研成功然後就找零部件,再製造、配送,最後就是推廣銷售。中間就會有一個分銷商,他會分了百分之30到50的收益。不過未來10年,就可能用不到這個B to C(Business to Costumers)的模式,變成C to F(Manufacturing)的模式,就是社群經濟。比方在騰訊的社群中,可以發出小批量的訂單給廠商訂做出來。這個群的小批量貨就可以由順豐來寄送。而年青人就可以做KOL(Key Opinion Leader),他可以想辦法累積一定數量的追隨者,再交給生產商。這就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做出小批量的貨品。未來10年,我們的年青人只要捉住M或F的任何一端,發展可就一日千里了。

本系列其他文章:

馬化騰:搬大樹 引鳳凰 讓人才有用武之

經濟學家周其仁:打造世界級大灣區 關鍵在於濃度和密度

主論壇:大灣區可作為粵港澳年輕人的文化矽谷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