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主持的電台和電視台節目,圍繞着「一帶一路」、「金融科技」、「大灣區」三大熱門題材作系列報導。三者相關,一帶一路本身就是創新,而「金融灣區」、「絲路灣區」僅是配件(見2017年6月7日的《金融灣區 海絲規劃》www.master-insight.com/?p=30971)。
創新,代表改革。今天是美國獨立日,自1776年從大英帝國獨立至今,已超過了240年。本來盛強的美利堅合眾國,如今債務高達近20萬億美元,大於其它各國總和。美國危在旦夕?問題難有答案。回顧中國歷史,公元後的朝代沒有一個活上300年(清296年、明276年、元162年,宋167年、唐289年、東漢196年)。東西方文化有別,但美國國勢轉弱則毋庸置疑。美國的改革,新政是推行自保的「大美國優先」。
1776年,英國不單只走出一個美國,更有影響深遠的經濟學巨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亞當.史密斯)亦於同年登場,其「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的市場運作理論,帶動全球倡議自由貿易發展至今。
中國開放 融入世界
中國的國際貿易,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僅20多年,於2001年加入世貿,躍升成貿易一哥;今天倡議一帶一路,與冒升的第三世界共建「利益」共同體,推動新一輪國際貿易,是第三次融入世界的重要歷史時刻及抉擇。
這些年頭,世界形勢驚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沒有戰爭之下灰飛煙滅,解體15國,惟經濟未見好轉;數年前的中東,雖然不涉及大國戰爭入侵,「阿拉伯之春」動搖極權執政,部份內戰至今,經濟未見改善,民不聊生。今天中國所選,繼續打經濟牌,改善民生,屬對與錯不言而喻。
以現金啟動工程,帶動合作。但會否爬升至負債大國,風險令人擔憂。
絲路風險 分析缺一
多個基建項目呈現簽約雷聲大、動工雨點少。周小川行長發言,一再強調投融資應以市場化為主。
針對風險,愈來愈多智庫提供分析,例如經濟學人智庫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評估」(見2016年8月9 日的《海上絲綢之路 香港應怎樣發揮優勢?》www.master-insight.com/?p=10207)、鳳凰國際智庫的「一帶一路國家風險地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指數」、人民大學「能源投資政治風險指數」、電子科學研究院的「一帶一路信息化投資指數」、「差旅風險地圖」、「海上絲路指數」等等,好不熱鬧呀。
遺憾的事,分析欠缺了重要元素。今天沿線國家豈止民主,不少淪為民粹。投資其中,千萬別妄想改變其市場模式,更不須批評相關制度。筆者30多年的操盤心得,勝利皆因順應市場。
什麼是民主、或是民粹?以印尼雅萬高鐵去年停工為例,哪怕兩國元首關係再好,甚至理想程度可比喻中港兩地領導人。但奉行高度民主的社會是不懼及不隨意服從舵手的,目前坊間的分析並沒有把真正問題清晰顯示。中央應設設專題創新研究,以平常心順應市場。鼓勵民間驅動,顧用當地優才領兵,做到深度包容;多從民間所需出發,減低矛盾爭執;評估進度也預留合理空間,避免錯算成本。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