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溫哥華,參加由加拿大舊生會屬會策劃的活動:慶祝學校140周年晚宴。
先由穿上蘇格蘭傳統服飾(Tartan Dress)樂手,以蘇格蘭風笛,吹奏樂曲進場。然後大家起立,唱校歌。晚餐吃的既不是加拿大式西餐,亦不是蘇格蘭傳統食物,潮流興Fusion,中西合璧就是。
吃過頭盤,我們就離開自己的座位,在場內隨意走動,與移居加拿大多年的老師、舊生,閒話家常了。當年教美術的鄺耀鼎老師仍在安老院舍休息,沒有到來。教體育的梁老師、音樂老師江濟梁、指揮弦樂團的汪酉三老師,俱忙着與從香港過來的校友笑談當年趣事呢。
細說從頭
江濟梁老師在2003年的「回家音樂會」,應邀返回學校,客串指揮學校的弦樂團,拉奏Brahms曲目,又指揮合唱團,演繹他改編的《黑龍江的波濤》,6年前的事了。江老師給我帶來一張當年與女校合唱的黑白照片,站在台上一角的我,看起來面目模糊。年代久遠,細說從頭,很有白頭宮女話當年況味。
又說起當年,有一希臘詩話劇《安棣傳》(Antigone)在香港大會堂演出,翻譯劇本黃兆傑,導演馮以浤,舞台指導Jack Lowcock,舞台設計King Man,都是舊生來的。場刊設計鄺耀鼎老師、作曲指揮江濟梁老師,俱為一時之選。
前去與汪酉三老師招呼,對汪老師說:「汪老師,你當年有那麼多小提琴學生,你該記不起來了。當年跟老師學小提琴,我該是你教過的學生,最差的一個了。」
汪老師笑了,說:「你不說,我可不知道。你說了,我還是沒法記起來。」
回家的感覺
2012年7月的「回家音樂會」,終於可以在剛落成的音樂廳舉行了。上一次在學校禮堂的「回家」活動,江濟梁老師從加拿大專程回來,指揮弦樂團、男女合唱團詠唱名曲,9年前的事了。
一年一度的音樂晚會,不是不想在學校禮堂舉行,只是座位有限(要多開幾場才成),音樂設施不足,只能每年暑假前,租用香港大會堂,租不到香港的,便去荃灣或沙田。
那一年在荃灣大會堂舉行「回家音樂會」,中場休息,遇見家長KC Yip,他問:「你們每年都在不同的大會堂開音樂會,為什麼不固定在香港大會堂呢?」
「我們每次租用大會堂,舉行音樂會,並沒有優先權。租得到哪裏,便去哪裏。今年是荃灣,明年或許會是沙田、香港。」
KC Yip笑着回應:「讓我想想辦法。」
風雨中的友誼
那個晚上,在荃灣大會堂舉行的音樂會,其中一位鋼琴獨奏的同學,是Aristo。隔了若干年,再聽他的演奏,是在香港文化中心。Aristo與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演繹Rachmaninov曲目:拉赫曼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30。剛從英國回來的Aristo,可以獨當一面了。
在學校「KC Yip音樂廳」舉行的第一個「回家音樂會」的那個晚上,天文台在黃昏時分,已懸掛3號強風訊號。對KC說:「要是今天晚上,在荃灣大會堂有音樂會,可要被逼取消了。這個以你為名的音樂廳,我們才可以繼續欣賞精采演出。還有兩個多小時天文台才改掛8號風球,音樂會,來得及在風雨到來前結束的。」
一眾舊生在台上詠唱《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音樂廳外颳起強風,雨下得可大呢。
音樂會準時結束,我們都趕着回家,外面風大雨大,雨傘也不管用。大家都不介意,迎着風雨下山,渾身濕透,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