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稱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韓國瑜則是我認為「務實拚經濟」的高雄市長。這位新市長在激烈的選舉中,奇蹟式地以15萬票領先當選。他提供了選民一個選擇:「貨出,人進,高雄發大財」的願景。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兩位耀眼的政治人物,很可能在選總統的路上相遇。這會是民主佳話,我們期待。
大地震的中心位置在黨中央
「選舉驚奇」在台灣發生。沒有人會想到執政的民進黨,會在11月九合一的選舉中,有如此驚人的演出。藍得15縣市,綠剩下6席。
侯友宜贏蘇貞昌29萬票。
盧秀燕贏林佳龍20萬票。
韓國瑜贏陳其邁15萬票。
漢子、燕子、禿子聯盟,果然不凡。
民進黨的最大亮點,是推動「超越對立」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尋求連任,贏陳學聖14.5萬票。
對蔡政府而言,這個翻轉豈只是跌破眼鏡,簡直是七級大地震,一位專家形容:地震的中心位置就在黨中央。這正說明蔡英文選後立刻辭去黨主席。
「人心思變」是民進黨失利的根本原因,其力道如海嘯、如火山、如決堤,源頭來自執政不到三年中所快速累積的三項大錯:交叉重疊,火上加油。
- 任用了不對的人,擔任要職。
- 推出了錯誤的政策,強制執行。
- 領導人在言與行中不斷出現民意與政策落差。
這三大錯誤還需要舉出實例與場景嗎?
理性抬頭:投入民生巨流
這次選舉的翻轉,使大家看到了選民的理性,民主的價值,以及選民對民生的渴望;尤其海外來的友人對選舉造勢及投票場景深受感動。
選民的理性,淡化了半世紀以來統獨與藍綠對立,降溫了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代之而起的是,選民強烈地要改善生活及過好日子。這一個理性的轉變,可引伸為台灣社會出現了「三中」的新趨勢。
- 展現了「中間」選民的重要及力量。
- 增強了「中產」階級的地位及影響力。
- 引發了結合「中國」大陸市場走向合作雙贏的機會。
台灣已付出了太多代價打造民主,現在大家要全力提升民生。國父孫中山就指出:「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一世紀後,識時務者為俊傑,熱衷鬥爭的政治人物,趕快跳出民主漩渦,投入浩浩蕩蕩擋不住的民生巨流。
拚經濟的道理在,道路常不在
當前一般民眾,特別是南部與東部,普遍感受生活的壓力,南北差距的惡化,已推翻了多年前「肚子扁,挺阿扁」的迷思。
關心國是的中間選民,早已難以忍受不確定的能源政策,不公平的年金改革,爭議性的一例一休,獨斷的人事安排,僵持的兩岸關係,不斷出現的「去中國化」,超越常規的轉型追查……
革命是人頭落地,民主是有秩序的數人頭。
韓國瑜及所有的參選人,靠平和的數人頭勝出。
韓國瑜的性格中有勇氣與豪氣。他拋出饅頭,贏得人頭;也就是以拚經濟來拚選票。但說話容易,做到很難。
高雄是大城,但它是一個地方政府。在爭取外銷、投資、建設、觀光、交流、都更……處處都需要中央批准或配合。面對當前嚴重的五缺:缺人、缺地、缺電、缺水、缺資金……以及我常強調的缺開放的心態與政策,中央部會都一籌莫展,高雄能嗎?新市長會立刻痛苦地發現:他講的「道理」在,但「道路」常不在。
如果執政黨還不認清當前經濟與產業的欲振乏力,即刻大規模地換人、換政策、換腦袋,做大改革,13個月後(2020年1月)的總統大選,無法樂觀。行政院在12月1日批准更換三首長,這是個改革的起點。
新市長當然要費全力先把農產品賣出去,吸引大批觀光客進來,對衰弱的高雄體質注射一支興奮劑。然後一連串的投資與建設,會立刻遭遇到殘酷的考驗,從環保審查到兩岸條例的規定,任何一關卡住,就可能使一個大格局的構想(如自由貿易區)胎死腹中。
但是在民氣可用的「韓流」下,也不要太悲觀。誰反對,誰就是高雄人民的公敵。「拚經濟」是一個長期抗戰,先贏得一個振奮人心的起手式很重要。
韓國瑜帶頭鳴放拚經濟的第一槍,也已得到其他縣市長的呼應聲援。讓朝野共為台灣人民拚出美好的生活。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